2025年5月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官網發布公告(2025年第9號),決定成立部制造業中試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編號為MIIT/TC2,主要負責制造業中試基礎通用、關鍵技術、行業應用等領域行業標準制修訂工作。
第一屆工業和信息化部制造業中試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由80名委員組成,秘書處由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第五研究所承擔。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校長尤政擔任主任委員。
尤政,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帶頭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華中科技大學校長,兼任中國科協副主席、教育部科技委常務副主任、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理事長等職務。主要學術方向為智能微系統技術及其應用研究。在我國率先開展了微機電系統(MEMS)、智能微系統技術、微納航天器的技術創新及其工程實踐。作為總負責人主持設計、建造和在軌運行“TH-1”“NS-1”“NS-2”“NS-3”等多顆微納衛星。先后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項。
統籌推進中試平臺建設意義
制造業中試平臺是由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及專業機構等主體,通過市場機制自愿建設、自主結合,形成的法人實體。其主要目標是為處于試制階段的新產品提供中試服務,幫助其從實驗室研發向大規模生產過渡。2024年9月,《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于加快布局建設制造業中試平臺的通知》發布,明確指出聚焦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核心任務,堅持需求導向、場景牽引、系統布局、因地制宜,統籌推進中試平臺建設,有效發揮市場主導作用和政府引導作用。通過匯聚創新資源,完善轉化機制,發揮溢出效應,貫通概念驗證、實驗室研發、中試驗證、產業化應用全鏈條,形成綜合性、專業化的中試服務體系,切實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成立制造業中試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是貫徹落實《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于加快布局建設制造業中試平臺的通知》要求的重要舉措,其核心在于通過標準化工作推動中試平臺建設,進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這一舉措不僅響應了《通知》中關于“貫通全鏈條、形成中試服務體系”的要求,還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是落實國家新型工業化戰略的關鍵一步。第一,體現需求導向原則。委員會通過制定標準,滿足中試平臺建設的實際需求,確保平臺能夠有效支持新型工業化發展。第二,滿足系統布局、因地制宜要求。委員會負責統籌不同領域的中試標準,推動中試平臺在全國范圍內的合理布局。委員來自全國各地,能夠充分考慮不同地區的產業特點和資源優勢,促進中試平臺與地方經濟的結合。第三,促進市場與政府協同。委員既有來自政府主管的研究機構,又有來自不同企業的代表,能夠通過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和市場主導作用,推動創新資源匯聚,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
80名委員主要來源
80名委員主要來自三類機構。其中,來自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委員約占20%;來自政府/行業協會的委員占比20%;來自企業的委員占比接近60%。可以看到,企業代表占據了絕大多數,其次是高校/研究機構和政府/行業協會,這反映出該委員會的組成結構更側重于產業界,同時也有一定比例的學術和研究機構的參與。
“制造業中試平臺重點方向建設要點(2024版)”主要原材料工業、裝備制造、消費品工業、信息技術、新興和未來產業五大領域,并分別闡述了每個領域包含的具體行業以及在中試平臺建設中需要重點關注的技術方向。而此次企業的委員主要來自信息技術與通信企業、制造業與裝備制造企業、汽車制造與相關技術企業、新材料與技術研發企業、能源與化工等領域,與制造業中試平臺重點方向高度契合。
對企業而言,參與制造業中試基礎通用、關鍵技術、行業應用等領域行業標準的制修訂,意義重大。它不僅能提升企業競爭力、促進技術創新、保障產品質量和安全、優化產業結構、增強市場準入能力、加強行業交流與合作、掌握行業發展主動權、樹立企業形象和品牌,更能推動行業整體技術升級,規范行業發展,促進行業健康有序創新發展。積極參與行業標準制修訂是企業提升自身實力、引領行業發展的關鍵戰略舉措。
委員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