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從500 小時到 2257 小時一場關于設備效能的革命批判
當某科研院所的場發射掃描電鏡因“怕學生弄壞” 而年均開機不足 500 小時時,西安交大同類設備的運行機時已達 2257 小時,是前者的 4.5 倍。這種天壤之別的背后,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資源觀 —— 一邊是 “重采購輕使用” 的設備崇拜,一邊是 “開放共享出效能” 的價值覺醒。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全國高校及科研機構的科研儀器利用率低于 60%,其中單價超千萬元的設備閑置率高達 35%,形成逾千億規模的 “沉睡資產”。
共享中心的改革直擊痛點:通過“階梯式預約機制”(校內團隊優先保障,校外企業錯峰使用)、“績效掛鉤考核”(設備使用率納入實驗室年度評估),將單臺設備年均服務企業量從 20 家激增至 127 家。更深刻的變革在于管理邏輯的重構 —— 過去儀器管理員是 “設備看護人”,現在變成 “技術經紀人”,主動對接企業需求開發檢測方法。這種轉變讓千萬級設備從 “實驗室奢侈品” 變為 “創新發動機”,僅 2023 年就支撐陜西本地企業產出 127 項專利,孵化出 3 家專精特新 “小巨人” 企業。
三、革命仍在繼續讓“沉睡資產”賦能產業一線
要讓更多“沉睡”的千萬級設備蘇醒,高端儀器的真正價值,不在于實驗室里的論文數據,而在于產業一線的創新賦能。當每一臺球差電鏡都成為中小企業的“技術合伙人”,當每一臺質譜儀都在捕抓產業升級的信號,中國儀器儀表行業才能真正突破“高端依賴”的枷鎖,在開放共享中構建起屬于自己的創新大陸。
對于儀器儀表行業廠家來說,參照這種以服務為核心的商業模式,從單純的設備制造商向綜合服務提供商轉型,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的解決方案,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將單一的設備交付升級為全鏈條價值賦能,以專業服務能力塑造差異化競爭壁壘,可有效提升客戶粘性與產品溢價空間。
跳出傳統銷售模式,儀器儀表廠家也可采取融資租賃的方式,與金融機構合作,為客戶提供更靈活的付款方式和融資渠道等多元解決方案,降低客戶的采購門檻,激活被預算限制的潛在市場,實現設備銷售與租賃業務的雙向增長,構建企業企業與客戶共生共贏的良性生態。
【小提示】
儀商網現在已經建立高端行業交流群,主要功能是:第一時間分享儀器儀表行業的最新信息,建立行業高質交流渠道。
歡迎大家的加入(有意向進入高端行業群的,可以添加微信:ys17181718進行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