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個別地區還就新基建建設服務出臺了專門文件。如:甘肅特別針對新基建的用地服務保障出臺文件,明確了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用地范圍。也有地方發布了建設標準。如:雄安新區發布了智能城市建設標準體系框架(1.0版本)和第一批標準成果,設立智能城市專項工程,已經啟動38個政府投資項目,以及多個社會投資的通信網絡、5G基站、智能化應用等項目。
一位券商負責債券發行部門的人士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政策文件是政策導向的體現,有利于營造良好的行業發展環境。但不同地區的基礎不同,結合自身條件循序漸進是最優選。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隆云滔博士認為,需要有效的制度來界定政府和市場的邊界,降低交易成本和投資運營風險,以充分發揮新基建的社會經濟功能。
國家發改委創新和高技術發展司司長伍浩此前曾透露,下一步將加強頂層設計,研究出臺推動新型基礎設施發展的有關指導意見。
新基建等重點項目
投資落地加力
5月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加快推進國家規劃已明確的重大工程建設,用好已下達的中央預算內投資和地方政府專項債,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
在各地公布的2020年年度重點基礎設施項目投資計劃中,不少省份部署了新基建推進項目。根據賽迪顧問收集分析的26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情況顯示,安徽、廣東、浙江的新型基礎設施項目數絕對量較大,分別達到280項、165項、109項;河北、山東、廣東的新型基礎設施數量占比較高,分別達到43.5%、35.0%、34.1%。
新基建項目的投資和落地力度持續加大。5月初,廣州舉行首批數字新基建重大項目簽約及揭牌活動上簽約項目共73個,總投資規模約1800億元,項目覆蓋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數字新基建重點領域。昆明市也明確將在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及物聯網、“智慧+”等領域打造新型基礎設施,重點項目394個,今年計劃完成投資589.84億元。上海的方案中,目前已初步梳理排摸了未來3年實施的第一批48個重大項目和工程包,預計總投資約2700億元。
前述機構人士表示,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持續發力,為基建投資項目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保障,二季度投資增速將明顯反彈,相關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在下半年將會體現的更明顯。(證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