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國內儀器儀表產業才剛剛在“維保”領域慢慢萌芽,十年前,國產化替代已成為重要課題,五年前,精密化、集成化、智能化已成大勢。而從今年的上海工業控制及儀器儀表展、慕尼黑電子展等展會來看,儀器儀表行業已經在多個領域悄悄進化。
在AI技術和工業互聯思維的加持下,儀器儀表產品已經不再局限于單一功能,而是成為數據采集、分析與價值創造的核心節點,打破以往“單兵作戰”模式,走向生態共榮。
AI深度賦能:從單點創新到系統重構
在已經落幕的上海國際儀器儀表展上,某頭部企業推出的"AI光譜分析儀",通過深度學習算法實現樣品成分的實時解析,檢測效率較傳統設備提升3倍以上;另一款工業物聯網傳感器網絡平臺,則實現了設備狀態監測、故障預警與遠程維護的全鏈條智能化管理。
據不完全統計,超過60%的參展企業展出了融合人工智能(AI)與物聯網(IoT)技術的智能儀器設備。
而剛落地不久的ABB公司紹興生物新材料項目上,構建兼容新舊設備的開放架構,打破數據孤島,實現跨品牌儀表統一接入與全局管理,也成為該項目的一大亮點。推動儀器儀表生態圈從“單點智能”邁向“全域數智化”,已逐漸在產業孕育。
這些都釋放了一個核心信號:從研發到生產,再到應用環節,儀器儀表正從"數據采集工具"向"智能決策終端"轉型,產業生態正在被“重構”。
國產替代加速:從 "能用" 到 "好用" 的質變
上海慕尼黑電子展上,同惠電子推出的最高130MHz測試頻率的精密阻抗分析儀TH2851系列,其在自動平衡原理下130MHz阻抗分析技術已達國際領先水平,并且解決國內同類產品“卡脖子”問題。電工儀器儀表展會上,佰維存儲在電工儀器儀表展推出全流程國產化電力專用 eMMC 芯片,工作溫度范圍 - 40℃至 105℃,擦寫壽命超 3 萬次,已應用于特高壓輸電工程......
與此同時,廣東某地研究院展出的超高分辨質譜儀,分辨率指標達到國際同類產品水平,價格僅為進口設備的1/3,以這些突破性產品為代表的產品,不僅“能用”,更是達到“好用”的質變。
從現場訪談來看,關鍵技術的突破性進展帶來了高端儀器進口替代和出口市場額的增長,印證國產精密儀器制造正在向價值鏈高端攀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