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確認和驗證的目的
非標準方法確認目的:
該非標準方法能否合理、合法使用;
標準方法驗證目的:
實驗室是否有能力按標準方法開展檢測、校準活動。
接下來我們看看標準方法驗證和非標方法的確認應該如何做:
二、標準方法驗證
證實的內容要從七方面去做:
(1) 對執行新標準所需的人力資源的評價,即檢測、校準人員是否具備所需的技能及能力;必要時應進行人員培訓,經考核后上崗;
(2) 對現有設備適用性的評價,諸如是否具有所需的標準、參考物質,必要時應予補充。
(3) 對設施和環境條件的評價,必要時進行驗證。
(4) 對物品制備,包括前處理、存放、輔助試劑等各環節是否滿足標準要求的評價。
(5) 對作業指導書、原始記錄、報告格式及其內容是否適應標準要求的評價。
(6) 對新舊標準進行比較,尤其是差異分析與比對的評價。
(7) 按標準要求進行完整模擬檢測,出具完整結果報告。
標準方法驗證應有相關的文件規定及其證實的記錄,標準方法變更后應重新證實。
三、開發非標方法包含內容
a) 方法適當的標識;
b) 方法所適用的范圍;
c) 檢測或校準樣品是什么類型,以及對樣品的描述;
d) 被測參數的范圍;
e) 方法對儀器、設備的要求,包括儀器設備關鍵技術性能的要求;
f) 需要用到的的標準物質;
g) 方法對環境條件的要求,對環境穩定周期的要求;
h) 操作步驟,包括:
—樣品的標志、處置、運輸、存儲和準備;
—檢測、校準工作開始前需要進行的檢查;
—檢查設備工作是否正常,需要時,使用前之前對設備進行校準和調整;
—結果的記錄方法;
—安全注意事項;
i) 結果接受(或拒絕)的準則、要求;
j) 需記錄的分析數據;
k) 不確定度評定。
四、非標方法確認技術手段
a) 使用參考標準或標準物質進行校準或評估偏倚和精密度;
b)對影響結果的因素進行系統性評審;
c)通過改變控制檢驗方法的穩健度,如培養箱溫度、加樣體積等;
d)與其他已確認的方法進行結果比對;
e)實驗室間比對;
f) 根據對方法原理的理解以及抽樣或檢測方法的實踐經驗,評定結果的 測量不確定度
五、方法性能特性確認
a)測量范圍
b)準確度
c)結果的測量不確定度
d)檢出限
e)定量限
f)方法的選擇性
g)線性
h)重復性或復現性
i)抵御外部影響的穩健度
j)抵御來自樣品或測試物基體干擾的交互靈敏度以及偏倚。
六、分析方法確認指導書(化學)
1、目的
對實驗室選用的各種方法進行確認,以證實實驗室能夠正確運用這些方法,并能證實該方法適用于預期的用途,在誤差的允許范圍之內,可在本實驗室內運行。
2、范圍
適用于實驗室引進的標準方法或對非標準方法、實驗室設計(制定)的方法、超出其預定范圍使用的標準方法、擴充和修改過的標準方法;也適用于對新方法/新技術研究而建立新方法。
3、職責
3.1 技術負責人指定專人負責方法的確認,并對方法確認的結果進行核查批準;
3.2 參加方法確認的工程師應詳細記錄試驗現象及數據,總結實驗結果,并編寫成文件;
3.3 相關人員嚴格按此作業指導書作業書。
4、名詞解釋
5、作業內容
5.1 線性評價
5.1.1 準備至少5個不同水平的標準溶液,做標準曲線,對其回歸方程及線性相關系數進行評價。
5.1.2 標準曲線的最高點濃度不大于最低點濃度的50倍。
5.1.3 曲線的最低點最好和報告的檢出限相近。
5.1.4 GC等有機測試的相關系數應該≥0.99,ICP等無機測試的相關系數應該≥0.995
5.2 檢出限確認
5.2.1 方法檢出限(MDL)
l重復測定試劑空白中的標品至少7次,計算出標準偏差s,乘以3可以得到MDL的估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