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部長苗圩12月2日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解讀中國制造2025。
文章提出,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下稱《建議》)明確指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實施《中國制造2025》。這是黨中央站在增強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保障國家安全和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文章提出,“十三五”時期建設制造強國,要重點完成以下幾項任務:
構建以智能制造為重點的新型制造體系。《建議》提出,以實現重大產品和成套裝備的智能化為突破口,以推廣普及智能工廠為切入點,著力發展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加強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布局,發展基于工業互聯網的眾包設計、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構建新型制造體系。
著力強化工業基礎能力。加強應用牽引、平臺支撐、重點突破,攻克一批先進基礎工藝,解決重點產業發展的“卡脖子”問題。
加強制造業質量品牌能力建設。《建議》提出,開展質量品牌提升行動,支持企業瞄準國際同行業標桿推進技術改造,全面提高產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環保等水平。這是制造業創新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塑造制造業競爭新優勢的重要內容。
大力推動先進制造業發展。這是制造業創新發展的著力點,是培育新產業新動力的重要方向。《建議》前瞻部署了“十三五”時期重點突破的十大戰略領域,提出構建新型制造體系,促進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產業發展壯大。
加快發展服務型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應加快制造業與服務業協同發展,實施服務型制造行動計劃,鼓勵制造業企業增加服務環節投入,發展個性化定制服務、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在線支持服務。大力發展面向制造業的信息技術服務,鼓勵互聯網企業發展移動電子商務、線上到線下等創新模式,加快發展研發設計、科技咨詢、第三方物流等第三方服務,增強對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支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