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儀表商情網 政策解讀】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在能源局日前表示,“能源發展方式要從粗放式發展向提質增效轉變,能源工作方式要從審批項目為主向推進改革和技術創新轉變。”
同時,努爾?白克力提出,在能源消費增長減速換擋、結構優化步伐加快、發展動力開始轉換的新常態下,“能源改革勢在必行、刻不容緩。”具體而言,要破解新常態下能源發展面臨的傳統能源產能過剩、可再生能源發展瓶頸制約、能源系統整體運行效率不高等突出問題,創新能源體制機制,大力推進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能源領域的供給側改革將通過去產能和推動改革及改革方案落地來執行。化解煤炭、煤電業已存在的過剩產能,解決清潔能源領域的棄水、棄風、棄光等“三棄”問題。并推動電改落地,釋放降電價、促發展等改革紅利,油氣體制改革出臺配套文件等。
這意味著,能源供給側結構改革將通過去產能和體制改革落地雙輪驅動來實現,并顧及民生和能源運行效率提升。北京師范大學能源研究學者林衛斌分析,能源供給體系主要存在高能耗,煤為主能源結構的高排放以及產能嚴重過剩,供給側改革要解決這些問題。
去產能化解“三棄”難題
與去傳統能源過剩的趨勢相對應,清潔能源“三棄”問題始終伴隨著發展過程。水電大省云南、四川是棄水的“重災區”,云南能源局統計2013年和2014年的棄水電量48億千瓦時和173億千瓦時,云南能源局一官員分析說,“初步預計2015年棄水電量也超過200億度?!?/span>
棄風、棄光有嚴重的趨勢。能源局統計顯示,2015年全國風電平均利用小時數1728小時,同比下降172小時,棄風限電形勢加劇,全年棄風電量339億千瓦時,平均棄風率15%,同比增7個百分點。
全國光伏發電全年平均利用小時數為1133小時,總體良好,但棄光開始露出端倪。
針對“三棄”,努爾?白克力提出,將著力解決棄水、棄風、棄光問題。具體通過優化控制增量,根據規劃有效把握水電、核電發展節奏,發展風電、光伏、生物質能、地熱能以就近消納為主。同時化解消納存量,優化系統調度運行,鼓勵發展抽水蓄能等調峰電源,提高跨省跨區輸電通道利用效率,大力推進分布式能源發展。
去產能政策更加嚴厲。能源局將落實國務院《關于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力爭用三到五年時間,退出產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五億噸左右。2016年起,3年內原則上停止審批新建煤礦項目。2016年力爭關閉落后煤礦1000處以上,合計產能6000萬噸,推動煤炭行業兼并重組。
不過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姜智敏此前分析,煤炭去產能并不容易,未來產能過剩的壓力可能會進一步加大,首先煤炭市場還在持續萎縮,相應的過剩產能還會增加,而且煤礦生產具有周期性,三四年前獲批的項目產能還要陸續釋放。
針對去年煤電項目審批規模擴大的跡象,努爾?白克力說,“未來將嚴格控制煤電新開工規模,對存在電力冗余的地區要根據實際情況,取消一批不具備核準條件的項目,暫緩一批煤電項目核準,緩建一批已核準項目。”同時,利用市場機制倒逼,加快推進電力市場化改革,新核準的發電機組原則上參與電力市場交易。
油氣改革通過試點推動
能源革命對應的改革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重要一環。截至目前,電改方案在試點和執行過程中,油氣體制改革方案還沒有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