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智能化已經成為傳統汽車制造商和互聯網公司關注的焦點。全國政協委員、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和全國政協委員以及百度公司董事長兼CEO李彥宏在今年政協會議上的提案“撞車”了,平時往來不多的“二李”竟然同樣提議要求加快自動駕駛法規建設。只不過值得玩味的是,李書福提出的是加快“自動駕駛”立法,而李彥宏則提出的是“加快制定和完善無人駕駛汽車相關政策法規”。
“自動駕駛”和“無人駕駛”,兩個字之間的區別究竟有多遠?
所謂自動駕駛,在汽車業內看來,其實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其終極階段會發展到無人駕駛。眼下,各大車企所謂的自動駕駛其實更多的是將各種智能輔助系統加入,讓汽車能完成某些特定的“自動駕駛”動作,比如變道、超車等單一化的動作,變得更加的智能化。從嚴格的概念上看,自動駕駛和無人駕駛涵蓋的內容和邊界是有明顯差異的。
剛剛在去年上海車展上推出了第二代智能駕駛汽車的上汽集團認為:智能駕駛主要由自動控制、人工智能和機器視覺這三個部分組成,它能把駕駛從“人-車-路”的閉環系統解放出來。具體來說,它包含三個領域。第一,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機器視覺系統,可以替代駕駛員的感知。第二,需要有一套先進人工智能算法,可以替代駕駛員大腦。第三,需要完善、縝密的機械系統,可以把駕駛員手、腳的動作替代。與此同時,上汽將智能駕駛分為5個層級,從單一的功能智能逐漸進化到汽車視覺對環境的感知、到局部路況智能進而全工況全天候。這一分級基本上為業內車企所認可,車企普遍認為,現有車型上大量運用的定速巡航以及駕駛員輔助系統,其實已經是實現了一級或者二級的車輛智能化。
與傳統車企靠智能輔助系統升級不同的是,包括谷歌、百度等互聯網企業卻希望借由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一步到位的實現對“方向盤”的取締。這完全是另外一條技術路線。
這種定位的區別一方面可能來自于技術基因,當然,背后的商業邏輯也會促使二者在導向上的不同,車企推出自動駕駛汽車,更多是從主動安全等方面出發,他們依然要依靠出售汽車來盈利;而互聯網企業以車為介入點,關心的卻是駕駛體驗提升以及駕駛員雙手解放后可能帶來的增值盈利點。
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在去年烏鎮舉行的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就表示,傳統車企和互聯網企業對智能汽車的定位有所不同。傳統車企更加傾向于以人工駕駛為主導、自動駕駛為輔助;而互聯網企業所推崇的無人駕駛更加傾向于以車輛本身為主導的自動駕駛汽車。包括通用、日產、奔馳等跨國車企都將自動駕駛汽車的推出時間設定在了2020年,但同時,他們也都很謹慎的將自動駕駛的范圍設定在了比如在洲際公路等有出入控制的道路、以及城市范圍內。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在實現自動駕駛的道路上,雖然車企的技術儲備已經非常的豐富,但面對復雜的路況以及不甚清晰的道路法規,還沒有一家企業能夠給公眾一個明確的時間表,表示他們有勇氣將方向盤交給一臺電腦。雖然后者在很大程度上被認作為比人更遵守規則、有更強大和迅速的“運算”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