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信系統架構中,信源編碼的功能是實現模擬信號的數字化傳輸,而信道編碼則主要解決數字通信的可靠性問題。提高正確識別信號的能力和通信的可靠性,是保證信息高效、可靠傳輸的關鍵步驟。5G信道編碼技術究竟是怎么回事?本文告訴你。
著名的“香農公式”
在通信領域有一個重要的人物,即香農,其提出并嚴格證明了“在被高斯白噪聲干擾的信道中,計算最大信息傳送速率C公式:
公式中:B是信道帶寬(赫茲),S是信號功率(瓦),N是噪聲功率(瓦)。該式即為著名的香農公式。香農定理指出,在有噪聲環境下,數據傳輸的最大速率,是通信理論基礎和科學依據,也是近代信息論的基礎。

現代通信系統模型
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計劃)是移動通信領域的國際標準化組織,其定義了5G三大應用場景:增強移動寬帶(eMBB)、大規模機器通信(mMTC)和低時延高可靠通信(URLLC)。其中,eMBB場景對應的是3D/超高清視頻等大流量移動寬帶業務,其技術指標中峰值速率達20Gbit/s;mMTC場景對應的是大規模物聯網業務,其連接數密度達到106設備/km2;URLLC場景對應的是無人駕駛、工業自動化等需要低延時、高可靠性連接的業務,其時延低至1 ms。eMBB是傳統移動通信場景的擴展,而mMTC和URLLC是5G移動通信的新型場景。因此,目前三大場景的標準化研究中,eMBB場景的成果較多。
5G信道編碼技術
對于5G移動通信而言,信道編碼與多址接入技術、多輸入多輸出(MIMO)技術一起構成5G空中接口的三大關鍵技術,成為國際組織、各大公司討論、布局的熱點。2016年5G的標準化進程中,信道編碼方案成為討論的熱點。為此,本文針對5G的三種信道編碼技術做出了詳細介紹。
1. 低密度奇偶校驗碼—LDPC碼
LDPC碼是由MIT的教授Robert Gallager在1962年提出,理論研究表明:1/2碼率的LDPC碼在BPSK調制下的性能距香農極限僅差0.0045dB,是目前距香農極限最近的糾錯碼,也是最早提出的逼近香農極限的信道編碼。
LDPC碼是一種具有稀疏校驗矩陣的線性分組碼,它的特征完全由其奇偶校驗矩陣決定。相對于行、列的長度,校驗矩陣每行、列中非零元素的數目(又稱行重、列重)非常小。若校驗矩陣H的行重、列重保持不變(或保持均勻),則稱該LDPC碼為規則LDPC碼,反之若行重、列重變化較大,則稱其為非規則LDPC碼。研究表明正確設計的非規則LDPC碼性能要優于規則LDPC碼性能。
LDPC碼除了用稀疏校驗矩陣表示外,另一重要表示就是Tanner圖,如下圖所示。Tanner圖中,當一條路徑的起始節點和終止節點重合時形成的路徑是一條回路,稱之為環,環所對應的路徑長度稱為環長,圖中所有環中路徑長度最短的環長為Tanner圖的周長。當采用迭代置信傳播譯碼時,短環的存在會限制LDPC碼的譯碼性能,阻止譯碼收斂到最大似然譯碼MLD。因此,LDPC碼的Tanner 圖上不能包含短環,尤其是長為4的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