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周智等人利用BOTDA實現鋼絞線應力全尺度監測。郭彤等人利用BOTDA進行了鋼筋錨固性能實驗和混凝土梁受彎加載實驗。軒元等人利用BOTDA技術監測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應變。廖軍等人在上海世博園浦西綜藝大廳改建工程中利用BOTDA實現施工全過程監測。施斌等人進行了灌注樁與預制樁的應變、溫度分布測試。
2010年,甘宇寬等人利用BOTDR技術對混凝土中鋼筋銹蝕引起的混凝土膨脹進行了監測。何勇等人提出了一種將分布式應變傳感光纖技術用于鋼筋混凝土中鋼筋應力監測的方法[96]。劉靜等人證明了BOTDA對裂縫的開展有很好的感知性能。沈圣等人提出一種基于BOTDA的結構變形分布監測方法。周智等人研制了支持BOTDR/BOTDA的復合智能筋,并驗證了該系統的有效性。陳麗蓉依托上海虹橋交通樞紐工程,使用BOTDR測試了灌注樁的樁身應力。賈喜鴿等人利用BOTDA技術搭建了打浦路隧道健康監測系統。
2011年,張大偉利用BOTDR對高層建筑深基坑中的測斜管進行了土體位移測試實驗。楊莉等人利用BOTDR進行了混凝土裂縫監測實驗。毛江鴻等人提出了一種新型埋入式長距離光纖傳感器,并利用BOTDA進行了實驗。路杰等人利用BOTDA對橋面預應力箱形梁進行了監測。陳炳云等人列舉了嵩待高速公路隧道中BOTDR傳感器的鋪設方法。曹建梅、Wang Shuai等人對設計了一套基于BOTDR的隧道形變監測系統。邱海濤等人在西南某隧道搭建了基于BOTDR的隧道監測系統。
2012年后,何勇與姜帥等人提出了BOTDA結合斜交光纖組的裂縫監測方法。周柏兵等人以BOTDR技術為基礎,搭建了基坑型鋼變形監測系統。王飛等人針對盾構隧道橫斷面變形特點,提出了一種基于分布式傳感技術的點式固定方法。
目前,國內已經有很多關于將分布式光纖應變傳感器用于土木工程應用的相關研究,包括不同用途下傳感光纜的鋪設方法、應變數據的后期處理方法等問題也有了多種解決方案,分布式光纖應變傳感器在土木工程領域中很多方向的應用也得到了驗證,但是作為一種誕生不久的新型傳感器,分布式光纖應變傳感器要想在土木領域得到大規模應用,還需要更多的努力。
3、在電力領域的應用
電力行業作為社會基礎產業,是國家發展的命脈產業之一。電網建設與國家能源資源結構、產業布局、經濟發展規劃和相關政策密切相關,同時也與本國的能源資源條件、能源資源輸入可能性以及國家能源戰略安全等密切相關,“智能電網”是當今世界電力系統發展變革的最新動向,并被認為是21世紀世界電力系統的重大科技創新和發展趨勢。智能電網就是電網的智能化,它是建立在集成、高速、雙向通信網絡的基礎上,將先進的傳感和測量技術、先進的設備和控制方法等有效結合,實現電網的可靠、安全、經濟、高效、環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標,并優化電網的運行和管理。由于電力系統網絡結構復雜、分布面廣,網絡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隱患,對系統內各種線路、網絡進行分布式監測顯得尤為重要。如何實時監測這些故障隱患,直接關系到電力系統的生產安全與運行穩定。因此,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探索用分布光纖傳感器網絡與電網相融合建立智能電網,對電網中電纜的應變狀態以及溫度狀態進行監測,實現電網在線實時監測與控制。
2009年,楊黎鵬針對海底電力電纜出現的故障,提出了采用BOTDR技術檢測電力電纜內部溫度及所受外力的方法。李成林等人也提出了利用BOTDR傳感系統通過監測電纜沿線應力大小測量覆冰重量的輸電線路覆冰監測方案。蔣奇與徐于超等人提出基于布里淵散射原理的分布式光纖傳感技術監測電纜所受外力變化和監測電纜內部溫度變化的方案和方法。
2010~2013年,趙宏波與丁健等人提出了使用BOTDR測量多條光纜路由的方法。胡文侃等人設計了基于BOTDA技術的海底電纜監測系統。滕玲等人采用BOTDA監測技術對光纜中光纖的應變進行了監測實驗。吳飛龍與徐杰等人搭建了基于BOTDR技術的海纜本體狀態實時在線監測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