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1日,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研制的4.03米大口徑碳化硅反射鏡成功通過驗收。這也是公開報道的世界上最大口徑碳化硅單體反射鏡。這一成果標志我國光學系統制造能力躋身國際先進水平,為我國大口徑光電裝備跨越升級奠定了堅實基礎。
口徑決定觀測極限
自1609年伽利略發明天文望遠鏡以來,無論是從地面仰望星空,還是從空間俯瞰大地、縱觀寰宇,想要使光學系統的觀測能力不斷提升,都離不開一個關鍵——口徑。
基于幾何光學中的瑞利判據可知,在光學望遠鏡中,能夠分辨兩個相鄰物像的極限分辨角(θ)越小,光學望遠鏡的分辨率就越高,而極限分辨角是由光的波長(λ)和主反射鏡的直徑(D)決定的,因此,為了提高光學望遠鏡的分辨率,對更大口徑主反射鏡的需求是無止境的。
從天文觀測(深空探測)到空間對地觀測,大口徑望遠鏡自誕生以來就不斷拓展著人類觀測的極限。
哈勃望遠鏡(圖片來源:www.augspc.com)
著名的哈勃太空望遠鏡,口徑達到了2.4米,最遠已經觀測到了距離地球134億光年的宇宙深處,讓我們觀察到宇宙更加接近誕生之時的狀態。
3.67m AEOS(Advanced Electro Optical System) 先進光電望遠鏡
AEOS地基望遠鏡,口徑3.67米,能探測近地軌道上0.1米大小的碎片,成功觀測到了哥倫比亞號事故的癥結所在,為日后避免慘劇再次發生提供了相關依據。
鎖眼12(KH-12)衛星相機,口徑超過3米,對地分辨率可達0.1米,這也是目前人類可以獲得的、分辨率最高的空間對地遙感數據……
造大口徑反射鏡 為什么這么難?
現代大口徑光學系統均采用反射式結構,其中主鏡口徑直接決定了系統的分辨能力,同時也是系統中制造難度最大的核心關鍵;當口徑超過一定量級時,會對光學材料和光學加工均帶來巨大的挑戰。
為了保證望遠鏡的分辨率和成像質量,光學系統對反射鏡的面型精度有著苛刻的要求。對于大口徑光學系統而言,這種精度要求不會隨著口徑的增大而降低。
以可見光波段觀測的為例,面型精度要求至少在三十分之一以上波長(λ/30,RMS值優于20nm),這就好比將4米反射鏡放大到北京市大小,進行土地平整,土地平整度要小于1毫米。如此高的面形精度,對于反射鏡鏡坯材料和光學加工技術都提出了苛刻要求。
十余年攻關 造就我國的“大眼睛”
長春光機所是如何滿足上述“苛刻的要求”, 制造出大口徑反射鏡的呢?
鏡坯制造
對于反射鏡鏡坯而言,反射鏡材料的比剛度(E/ρ)和熱穩定性(λ/α)必須盡可能大,這樣隨著口徑的增大,材料的剛性仍然可以保證面型的穩定,受熱環境影響較小,并且有利于減輕系統重量。
國際上常用的反射鏡基體材料有石英玻璃、微晶玻璃、碳化硅、金屬鈹等,其中以碳化硅(SiC)的比剛度和熱穩定性最優,因此成為反射鏡備選材料的寵兒。
經反應燒結后的4m碳化硅反射鏡毛坯,是不是離你眼中的“鏡子”還比較遠?
然而,大口徑反射鏡鏡坯制造和反射鏡加工技術一直被美國、法國、德國等少數西方國家掌握,我國始終不具備自主制造4米量級大口徑反射鏡能力。在此情況下,中科院長春光機所歷經10余年攻關,于2016年研制出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上最大口徑的4.03米碳化硅反射鏡坯。
光學加工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