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道,埃因霍溫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集成光學傳感器,它可以提高測量的分辨率,并為完全集成和緊湊的光學傳感器鋪平了道路,包括用于片上傳感平臺的激光器和探測器。這種傳感器可以在納米尺度上精確測量位移和力,這對于微芯片和納米器件的設計和評估至關重要。這項研究已經發表在《自然通訊》雜志上。
在納米電子學時代,精確性是最重要的。例如,納米結構可以用納米光學儀器來監測,微小的、基于光的系統可以測量最小的表面變化、力和運動。由于分辨率和速度是必不可少的,基于光機系統的光學讀出傳感器常被用于原子力顯微鏡(AFMs)等傳感應用中。這些裝置通過測量懸臂梁在感興趣表面上的偏轉所反射的激光,生成亞納米分辨率的圖像。
然而,傳統的基于激光的方法,如原子力顯微鏡中的方法,可能是笨重的,而隨著對低成本和高分辨率的需求,激發了對替代方法的需求。由于納米光機系統(NOMS)的發展,可以實現用于測量納米級運動、力和質量的緊湊型光學傳感器。一個限制因素是需要一個窄線寬的可調諧激光器,這可能很難在設備上充分結合。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劉天冉、菲奧雷和圖埃光子集成研究所的同事設計了一種新的光機裝置,其分辨率為45毫米(約為最小原子大小的1/1000),測量時間僅為幾秒鐘。至關重要的是,該設備具有80納米的超寬光學帶寬,消除了對可調諧激光器的要求。
該傳感器是基于硅(IMOS)平臺上的磷化銦(InP)膜,非常適合包括激光器或探測器等無源元件。傳感器本身由四個波導結構組成,它們將光信號限制在特定的路徑和方向上,兩個波導懸掛在兩個輸出波導上。當懸置波導被推向InP膜上的輸出波導時,輸出波導所攜帶的相對信號量會發生變化。制作通過一系列光刻步驟來定義波導和懸臂梁,最終的傳感器由傳感器、驅動器和光電二極管組成。
這種傳感器的一個關鍵優點是,它可以在大范圍的波長范圍內工作,這樣就不需要在設備上安裝昂貴的激光器。在懸臂梁撓度方面,該傳感器還復制了傳統但體積龐大的AFMs懸臂梁的分辨率。利用這一新設備作為基礎,研究人員計劃開發一個完整的“納米計量實驗室”,它集成在一個可以用于半導體計量的芯片上,有助于下一代微芯片和納米電子學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