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設備呈現勢如破竹的發展趨勢。IDC發布報告稱,預計2016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將增長38.2%,至1.10億部。其市場前景可期,但續航問題、產品安全問題等不和諧之音也常常縈繞耳畔,成為可穿戴設備市場亟待解決的難題。
可穿戴設備出貨量今年將增四成
智能設備發展速度日新月異,集齊天時地利人和的發展優勢。硬件技術的發展為可穿戴設備普及提供了基礎,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成熟將給智能可穿戴設備帶來良好的用戶體驗。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IDC發布報告稱,預計2016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將增長38.2%,至1.10億部。
中國市場是一大亮點。IDC報告顯示,2015年第四季度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出貨量為790萬臺,同比增長404.9%。對比全球同期7810萬部總出貨量、172%的增長率,中國市場增速確實已經大大高出全球均速。IDC預計2016年國內市場將保持52.9%的高速增長。到2020年出貨量將達到8300萬臺,未來5年復合增長率為28.5%。
各大廠商也爭先恐后地布局這一藍海市場。蘋果Apple Watch今年的出貨量將達1400萬只,占據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49.4%的份額,穩居冠軍寶座,第二名是使用谷歌安卓操作系統的Android Wear智能手表,市場份額預計將達21.4%。在中國市場,去年第四季度,小米可穿戴產品占據市場三成份額,同比增長率為273.4%。
繁榮背后難掩產品尷尬
銷量瘋漲的情況下,整個可穿戴產業也呈現出另一番景象。由于產品入同質化、續航力不足、安全堪憂,用戶對可穿戴的熱情在快速升溫后又經歷了快速降溫。
從產品形態來看,目前的可穿戴設備產品過于單一。以小米手環為例,產品主要是滿足用戶的計步、監測睡眠等需求,在接入手機微信后,才衍生出運動社交屬性;再以“手機伴侶”類的可穿戴設備為例,此類產品大多具備屏幕,但自身處理能力低下,需要在連接手機后完成操作;同時作為智能手機的外延,完善手機的一些體驗。
從安全性來看,相比于智能手機系統的逐步完善,可穿戴產品的操作系統仍處于初級階段,一旦可穿戴產品被惡意軟件所侵染,數據安全和設備安全更是無從談起。央視新聞頻道曾曝光兒童智能手表存在安全漏洞,易被黑客攻擊導致孩子日常行走軌跡及家長個人信息等隱私泄露,引起不少家長恐慌。
續航時間也是可穿戴產品的一大痛點。市面上的可穿戴設備新品在電池壽命方面并沒有得到明顯的提升。據了解,Armour 健身追蹤器的續航時間為 5 天,Fossil Q Dreamer 智能手環能夠持續工作的時間也在 5 天左右。號稱可持續工作1個月的卡西歐 Android Wear智能手表只能夠在作為電子手表使用的時候實現這個續航成績,一旦作為智能手表使用,續航時間便大幅縮減。業內人士指出,由于電池技術的限制,智能可穿戴設備還會面臨一個更尷尬的局面:我們每天都會去給手機充電,是因為手機有很高的使用價值,我們需要它。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款可穿戴設備值得我們這樣去做。
可穿戴未來怎么走?
各廠商要想在智能手表市場占有一席之地,除了突破技術瓶頸外,在產品的研發和生產方面,還需從以下兩處著手。首先,應注重差異化。不同國家的消費者對產品功能應用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差異性,智能手表作為新型的移動終端產品要在最大程度上滿足不同細分市場,細分人群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