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我們終于可以用自身的實踐去粗淺體會不確定性的具體含義。中國經濟整體下行,國家層面的改革深水區,中央政府用“壯士斷腕”、“背水一戰”來形容這一輪經濟增長方式的調整,我們的汽車業在這樣的經濟運行環境中,可以擔當何種的角色?就我們的觀察,大多數的汽車企業并沒有做好足夠的準備,迎接已經到來的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部署。汽車企業的高層管理者們仍然沉浸在未來一年產銷增長6%以上的樂觀預測中。這個來自汽車工業協會的數字,足夠權威,并且鼓舞人心,也未必是不準確的,但置于十三五規劃的整體戰略中,卻缺少實際價值和指導意義。
如何理解中央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時代背景,如何解讀三期疊加的風險性與挑戰性,如何響應十三五規劃提出的“中國制造2025”,應該成為當下汽車企業領導者著重思考和面對的問題。汽車行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沒有袖手旁觀的道理,更不應該游離于趨勢之外?!吧嫦氯ァ钡睦碛晒倘豢梢詾樽分痄N量的說辭解一時之尷尬,但對于技術研發和自主創新的虛頭巴腦,兩面三刀卻是無法被原諒和認可的。過去我們過分追求GDP,人民日益增長和變化的物質和文化需求被輕視,被忽略。汽車行業多年來出現的大量低端重復建設,產能過剩的現象就是一個縮影。當前,中國正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汽車業乃至整個經濟增長的驅動力在減弱,只有提高效率和創新才是新驅動力。而對于這樣新的驅動力量的積累和鍛造,汽車企業整體的貢獻都太少,太少。
在供給側改革的路途上,“中國制造2025”具有特殊的意義。因為很尷尬的是,中國正在失去一個制造大國應該有的底氣和氣度,國民不喜歡中國品牌的產品。在與中國的高鐵、航天、航空等領域相比,中國的汽車業顯得不爭。“大而不強”的現狀持續十幾年,沒有改觀。中國汽車企業習慣依賴,習慣高傲,習慣合資,習慣投資建廠,習慣價格戰,甚至利用國家政策騙補,中國的汽車企業愈發地不正經,集體迷失。
我們將遭遇怎樣的未來?最可怕的是技術空心化。在北京國際車展期間,筆者見到幾位跨國公司的高層。在交流中,我們發現,這些跨國公司幾乎都是將全年的銷售收入的10-15%,進行技術研發的投入,都是近百億歐元的資金。他們擁有很好的公司治理結構,掌握核心技術,而且所研究和致力的方向已經是未來10年之后的戰略規劃。而我們的整車企業,在智能科技、無人駕駛、新能源動力、汽車互聯的核心技術領域,再一次成為了跟隨者。自主研發、技術創新成為空談,成為口號,成為標語,成為空中樓閣,成為企業高管們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各種來源于虛擬經濟與互聯網思維的概念層出不窮,把整個行業卷入了虛妄之中。事實上,在一幕幕大戲的后臺,在這些概念汽車、互聯網造車的背后,傳感系統、電控系統、動力系統等核心技術層面仍然是外資公司占主導地位。我們的概念炒作,互聯造車看似風光無限,實則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誠然,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我們完全可以整合全球各種資源,來進行我們的產品研發和應用。但在筆者看來,只有掌握了真正核心技術的企業,在進行全球資源整合的過程中,在商業模式的創新與構建過程中,在企業之間的合資合作中,才會處于主導地位,擁有主動權,才可以站在產業鏈高端,獲得利潤分配高附加值的資格。而汽車工業技術空心化的危害,將把中國汽車業乃至制造業帶入到一種惡性循環之中,甚至影響實體經濟在國民經濟總量中應有的戰略比重。
令人遺憾的是,就在剛剛結束的北京國際車展上,技術創新難得一見,以促進銷量為目的企業營銷與戰略大肆泛濫,短視、功利的企業營銷決策比比皆是。很多營銷活動都背離品牌應有的內涵與文化,極盡夸張與俗氣,離題萬里,盡管炒作很熱鬧,但完全被賣場文化橫行的北京車展所同化。缺乏企業家精神的汽車企業領導者,營銷決策者,在這樣的一幕大戲中,顯得焦慮、慌張、疲于應付,浮于表面,平庸而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