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科學儀器產業對世界的貢獻和我國的大國地位還不太相稱,尤其是我國原創性的科學儀器比較少,90%以上的高端科學儀器基本上還是依賴進口。“我國科學儀器產業對世界科技發展的貢獻與我們國家經濟大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還有諸多不相適應的地方,亟待提升,這是一個基本的研判。”
據吳學梯介紹,我國正處于快速發展的時期,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對科學儀器需求迫切。在支撐經濟發展方面,有很多有關科學儀器發展的戰略、綱要正在實施。
“十二五”期間,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共立項208項,投入經費總計120億元左右。“在探索改革創新,強化成果轉化,推動企業成為創新實體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效。”吳學梯表示。
在項目組織方面,專項堅持尊重企業自主決策,支持企業成為項目實施的主體。“儀器開發專項更多地以企業牽頭來實施,聯合產學研用單位共同組織,企業牽頭類項目在2011年還只有25%,2012年達到了65%,2013年達到了87%。在今年發布的2016年儀器開發專項指南中,除了其中一項,其他全部要求企業牽頭實施,對于非企業牽頭類的項目,要求企業和應用單位參與研發,為儀器開發成果的產業化奠定基礎。”吳學梯說。
項目管理方面建立了第三方評審機制,實行技術和非技術評審并重。技術評審委托中國工程院獨立開展第三方評審,非技術評審關注牽頭企業的資質和能力、項目的工程化和產業化、知識產權和利益分配機制等。經費支持方面探索實施后端資助的方式和彈性撥款。前者目的在于增強企業的市場意識和風險意識,對于企業牽頭的項目采取后端資助的方式。項目前半段的研發支出主要由承擔單位自籌經費解決,研發的后半段經過評估后如果有必要繼續做國家的資助經費再跟上。吳學梯表示,“這樣做有利于提高經費的使用效率,實行根據任務執行進度與實際需求相結合的辦法進行彈性撥款”。
2014年12月,國務院頒發了《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其中涉及到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要求中央財政的計劃管理要搭建公開統一的科技管理平臺,二是對現有的近百項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進行優化整合。
踏上萬眾創新的道路
今天,面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機遇,科學儀器行業也在思考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