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中美融易孵化器舉辦的東莞智能制造與產業投融資高峰論壇,據悉,目前,有不少本土智能制造企業存在融資需求。在銀行融資通道難以打開的情況下,股權融資成為眾多企業的共同選擇。
對此,有投資機構合伙人指出,要把智能制造產業打造為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東莞各級政府應進一步優化對該領域企業融資的政策扶持,通過完善多層次的融資體系,助力智能制造產業在當地茁壯成長為新的支柱產業。
論壇透露,2016年初,一家第三方調研機構曾對東莞市某區域的50家智能制造企業展開抽樣調查,抽樣范圍涉及元器件制造、設備組裝與系統集成、設備應用等產業鏈上下游。
調研報告顯示,參與抽樣調查的50家企業中,有20家企業存在融資需求,融資金額總計約為4億元,其中融資需求在2000萬元及以下的企業有6家;融資需求在2000萬—5000萬元的企業有13家;融資需求在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1家。這些企業表示,融資后的資金主要將用于長期投資,包括研發投入、廠房建設、擴大產能和市場推廣等領域。
剩余的30家基本沒有融資需求的企業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已經獲得風投機構注資的企業;二是資金主要來自母公司或關聯公司的企業,這些企業的母公司或關聯公司通常資金實力雄厚,因此,通過內部融資或拆借即可解決資金需求;三是目前經營規模較小,資金需求不大,現金流充足的企業,但未來隨著市場的擴大,這些企業有可能會有融資的需求。
股權融資對象盼有工業背景
值得關注的是,在融資方式選擇上,大多數受訪企業表示傾向選擇股權融資,選擇債權融資的企業寥寥無幾。
深究其原因會發現,大部分企業產品都是因有持續研發和規模化生產需要尋求融資支持,融資金額較高,通常都在500萬元以上,而目前債權融資的主要渠道為商業銀行,向銀行融資往往需要企業提供固定資產抵押或信用擔保,但大多數處于初創期或者成長期的受訪企業即使處于行業風口,但卻往往卡在這些硬指標上,如此一來,受訪企業通過債權融資方式獲得大量資金的可能性不大,自然使得企業不愿意使用這種融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