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6中國材料大會暨國際材料工藝設備、科學儀器類展會在青島舉行。有關方面解到,研發新材料所用儀器設備目前國產化程度較低,國內大部分新材料研發院所、機構及企業青睞進口儀器設備。有分析人士認為,這是我國新材料研發自給率無法快速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國產綜合指標低市場占有率不及進口
對于目前國產材料儀器裝備所占市場份額,中研普華研究員李奔提供了這樣一組數據:當前,我國高端、大型儀器設備幾乎全部依賴進口,中端產品以及許多關鍵零部件,國外公司占有國內市場60%以上的份額。國產儀器儀表產品大多屬中低端水平,分析儀器占全球市場份額不到千分之三。
中國新材料研發機構、企業大都采用國外儀器設備已成為普遍現象。對此,李奔表示,我國關鍵新材料自給率僅為14%,主要原因在于國內研發設備的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無法滿足新材料研發需求,研發機構、企業不得不通過進口儀器設備滿足研發需求。
以掃描電子顯微鏡為例,其知名生產廠商均為國外企業,如,FEI、蔡司、日本電子、日立、泰思肯。這些廠家產品自動化程度高、應用性功能較完善,相比國內產品具有較大優勢,國產儀器設備能夠滿足基本應用功能,但技術有待提升。
“由于研發新材料的儀器設備的核心技術大多掌握在國外廠商手中,在資金充足的情況下,科研機構肯定優先考慮進口產品,只有性能滿足要求的情況下才會考慮國產設備。”范斌說的一席話,似乎道出了目前中國材料儀器設備的市場發展現狀。
有關方面就相關事宜致電國內某儀器設備招標代理機構馬姓負責人,對方表示,國內科研院校是根據本單位需求對材料儀器進行采購。通常會依照高、中、低端不同情況需求招標,中標與否由投標企業設備產品性能決定。不過他提到,國內廠商未必能滿足相關單位對高端材料儀器設備級別產品需求。
長春微紀元科技有限公司銷售經理邢宇表示,目前,國外儀器設備穩定性等綜合指標均高于國產材料儀器設備,國產設備只在某幾項核心指標上可以達標。
核心競爭不夠 企業需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