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歐美等國家已經大量使用機器人參與工業制造,從各種宣傳的視頻及業內人士的評價看得出來工業機器人的技術已經很成熟。工業機器人既提高生產效率又提高產品質量,在中國為什么不推廣使用呢?不管是政策上還是技術上的原因,本文針對此問題進行了討論!
產業升級和轉型這幾個詞,從開始聽到到現在國家在中央層面已經喊了十多年了,但是要說真正讓人感覺產業升級和轉型迫在眉睫,不升級不轉型就死的時間段也就是08年以后,但有人士認為是11年開始,也就是這幾年,大家才真正認識到制造業自動化迫在眉睫,因為雖然十幾二十年一直以來中國的勞動力成本都在持續上升,但是自從08年后的四萬億雞血以及之后的通貨膨脹指數飆升,勞動力成本和其它各項成本的突然飆升,才讓企業家深刻體會到人工的昂貴以及這種人工的制造業不可持續。
所以,這一兩年產業升級以及自動化,也就是國家提出的“兩化”————信息化和自動化,這已經上升到了國家戰略,中央層面高度重視,已經在開始著手頂層設計,既然是頂層設計,那么當然國家是大力支持和扶持的,也在對很多進行自動化改造升級的企業進行補貼。財政方面,銀行貸款也優先這類型企業,也就是所謂的先進產業,所以,在國家層面,是大力鼓勵發展和大規模應用的,而題主問為什么不進行大規模推廣應用,這不是國家不支持的原因,而是中國制造業的問題,導致有心而無力。
既然國家鼓勵和補貼,那為什么在國內沒見大范圍應用和推廣倒是機器人公司大把呢?
首先,工業機器人產業正是國家鼓勵的優先扶持和發展的先進產業,各方面政策優惠都利好,加上國內外資本的青睞,這類企業自然就多。
其次,過去中國的制造業大部分屬于低端制造業和勞動力密集型的,這也就是說,中國工廠雖然多,員工上千上幾萬大工廠也很多,但是真正盈利高的不多,大部分工廠看似很大很多員工,但只不過都是在低價走量,勉強生存罷了,比如服裝鞋帽企業,動輒幾千員工,其實一件衣服一雙鞋也就賺幾塊錢而已,有些還沒有。那么如此低利潤的產品何以容得下這昂貴的工業機器人?
觀點一:
一、制造業要自動化確實不是你上一個工業機械手就解決的,因為工業機器人是沒有感情的,沒有思維和思考能力的,一切都是按照程序走的,這就意味著你要提前編好程序,告訴機器人怎么走怎么做,我什么東西放在哪,要移動到哪里,而且還要在規定時間執行相應命令,要做到這些,必須有個重要的配套設備——夾具,夾具是固定產品位置的,一般在設置好的位置上,然后把該位置通過程序告訴機器人。
二機器人的代表就是機械手,機械手有六個自由度,自由度越大越靈活,就像人的手,捆綁住限制了自由性也就靈活度降低,也就夠不著拿不到放不到某個位置上的東西。
三、機器人沒有任何情感,那怎么讓它有感覺,那就使用傳感器,讓機器人感知溫度和位置等信息,感覺有了,就像人的神經,感覺到了,也要有反饋和修正回路吧,這一條“執行神經”關系到伺服電機、控制系統、編程軟件、傳感器等軟硬件。這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技術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