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隨著人口紅利減少,勞動力短缺、勞動力成本上升,中國相對于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慢慢弱化,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步向東南亞其他國家轉移。印度為吸引外資制定了較中國更為優惠的政策措施,而其專業人才的質量也不在中國之下,兩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的競爭很激烈。
另一方面,政府也在促進關鍵崗位機器人應用,尤其是在健康危害和危險作業環境、重復繁重勞動、智能采樣分析等崗位推廣一批專業機器人。近年來,“機器換人”熱潮正在席卷廣東、江蘇等制造業發達地區。
二、不利因素
(一)自主創新能力不強
盡管我國基本掌握了本體設計制造、控制系統軟硬件、運動規劃等工業機器人相關技術,但總體技術水平與國外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我國缺乏核心及關鍵技術的原創性成果和創新理念,缺乏面向企業及市場需求的問題依然突出;精密減速器、伺服電機、伺服驅動器、控制器等高可靠性基礎功能部件方面的技術差距尤為突出,長期依賴進口。
(二)產品以中低端為主
目前,國產工業機器人仍以中低端產品為主,高端工業機器人市場主要被日本和歐美企業占據,國外產品的競爭激烈。國內機器人呈現出高端產業低端化的趨勢,其中既有市場需求以及金融機構的助力,也有盲目發展的虛火。
(三)企業成本壓力大
核心部件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依然難以改變,企業成本壓力大。2015年約有75%的精密減速器由日本進口,主要供應商是哈默納科、納博特斯克和住友公司等;伺服電機和驅動超過80%依賴進口,主要來自日本、歐美以及中國臺灣地區;關鍵零部件大量依賴進口,導致國內企業生產成本壓力大,比之于外企,國內企業要以高出近4倍的價格購買減速器,以近2倍的價格購買伺服驅動器,企業的盈利能力不容樂觀。
(四)自主品牌認可度不高
我國機器人市場由外企主導,自主品牌亟須發展壯大,由于用戶企業已經習慣使用國外品牌,特別是使用量最大、對設備品質要求最高的汽車和電子工業,導致自主品牌的本體和零部件產品不能盡快投入市場,甚至有成功應用經驗的產品也難以實現推廣應用;我國工業機器人生產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即使龍頭企業沈陽新松2016年營業收入達到了20.3億元,但與安川、發那科、庫卡等銷售收入均超過百億元的外企來比,仍然偏小。
工業機器人銷量預測
2014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為5.7萬臺,同比增長了55%;2015年,銷量達到6.8萬臺,同比增長19%;2016年,銷量達到近9萬臺。
綜合以上因素,我們預計,2018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將達到12.7萬臺,未來五年(2018-2022)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23.24%,2022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將達到29.3萬臺。

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預測
綜合以上因素,我們預計,2018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22.3億美元,未來五年(2018-2022)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22.73%,2022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50.6億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