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6日上午,ACCSI2018“檢驗檢測產業峰會”迎來首位報告嘉賓——國家認監委實驗室與檢測監管部監督管理處處長謝澄。會議現場爆滿,很多聽眾都是慕名而來。謝澄處長《我國檢驗檢測機構發展現狀及趨勢》的報告內容現整理如下。
一、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制度改革發展動態
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制度的標志是CMA,它的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認證認可條例》等法律法規以及相關國家文件和標準,以及一些部委與認監委聯合下發文件。相關法律法規和政府文件要求國內相關行業領域的實驗室取得資質認定,方可從事相關工作。資質認定制度目前是我們中國檢驗檢測市場的基本準入制度,還有一些特殊的領域,規定了特殊的準入要求,下一步國家正逐步推動統一的準入制度形成。到目前為止,資質認定是最主要的制度。
資質認定制度起始于上世紀80年代,已經有三十多年的發展歷程。最初是基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及其實施細則確定的計量認證制度,后來逐漸演變成為現在的資質認定制度。最近幾年,國務院先后出臺多份重要文件,一個是2011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高技術服務業的指導意見》,首次將檢驗檢測作為獨立的行業進行定位,并確定為國家重點扶持的“高技術服務業”。2014年,國務院又出臺了兩個意見,分別是《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和《國務院關于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將檢驗檢測定位為“生產性服務業”和“科技服務業”,這都是國家給檢驗檢測行業新的定位和身份,推動了檢驗檢測行業的快速發展。由于行業發展需要,檢驗檢測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建設也在不斷完善,目前,我國還沒有關于檢驗檢測的專門法律法規,認監委和相關的部門正在推動檢驗檢測管理條例的立法進程,今后會進一步健全完善。
近些年是我國深化改革的重要歷史時期,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檢驗檢測機構的資質管理制度改革也需要適應新常態、新時期的要求。從十八大以來,政府對市場監管改革的總體思路是放寬前端準入,放松管制,同時加強事中、事后監管以及提供更好的市場環境服務,這是基本的改革思路,概括來說就是“放、管、服”三個字。圍繞放管服這三個方面,資質認定制度的改革主要以2015年原質檢總局出臺的《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管理辦法》為載體,再加上原質檢總局和認監委配套出臺的一系列文件,共同構成了近階段資質認定制度改革的主要舉措,體現在如下方面:
首先,是前端市場準入的簡化和放寬,第一個是簡化評審,資質認定評審準則先后三次進行修訂,目前現行有效的是2016年5月29號認監委發布的新的認證準則。去年底,因為ISO 17025國際標準的修改發布,認監委組織相關的專家以認證認可行業標準(RB)的形式吸納了新17025標準的內容,編制發布了新的評審準則RB標準,后續國家認監委會下發政策文件來明確這個標準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實施。從內容來講,資質認定技術評審的要求總體在逐步簡化。第二,是在對復評審、變更、擴項等評審方面,逐步要采取文審、自我申明等方式進行,圍繞這一塊未來還有更多的政策在出臺。
其次,是放寬準入。在市場主體的多元性方面,比原來要放開了。通過新的資質認定管理辦法,以及2015年7月30號國家認監委關于實施《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管理辦法》的若干意見,對很多新的市場主體是否可以申請資質認定進行了明確,例如特殊普通合伙企業、民辦企業非法人等,使得進入檢驗檢測市場的主體種類比原來多了,機構數量也比原來多了。
第三,是資質認證證書有效期從三年延長到了六年。曾經還有領導提出來希望這個證書變成無期限、永久有效,但因為種種原因,目前規定是六年的時間。證書周期的延長很大程度減輕了實驗室的負擔,當然,反過來會增加發證機關的風險,因為這六年變化會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