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名譽理事長、原中南大學校長黃伯云指出,中國的材料產業正面臨巨大挑戰,“卡脖子”問題被頻頻提起,成了新材料發展的痛點。
“但我們在嘗試解決時,還遇到了資金的掣肘,就是錢的問題。當然,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萬萬不能。”
黃伯云院士認為,技術就像一堆干柴,如果沒有資本助力它燃燒成熊熊烈火,很可能只能腐朽變成一堆沒有用的“垃圾”。
解決資金問題 杜絕“卡脖子”
材料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是支撐國家重大工程建設,促進傳統轉型升級,構建國際競爭新優勢的重要保障。但目前仍存在基礎材料參差不齊、戰略性新材料受制于人、前沿新材料技術有待突破等問題。
2018年,中美之間爆發貿易戰,黃伯云院士聽到的第一個消息是中興受到美國的壓制,“這里面涉及的芯片問題其實是原材料問題。”
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后出現了鬧得沸沸揚揚的“華為事件”。
到了4月11日,廈門三安光電科技被美國政府列入“未經核實名單”,美國應用材料公司(AMT)宣布停止向廈門三安光電供貨。
在當前的環境下,來自材料問題的挑戰愈發嚴峻。
“從中興到華為,再到三安光電,以后問題會更多。”黃伯云院士痛心地表示,“卡脖子”問題是必須要杜絕的。
他指出,資本將在新材料領域各環節共同發力的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的新材料資本要和技術結合起來,解決自主研發能力和資金等問題,繼續向前推進。”
“政產學研用金”一體化創新
黃伯云院士認為,遇到問題就要及時解決,要大有作為,解決了就沒事了。
“在政、產、學、研、用、金等方面進行高度融合,才能解決當前我們面臨的挑戰和瓶頸。”
這并非假大空的“場面話”。
黃伯云院士是改革開放后最早一批在美國完成碩士、博士學業和博士后研究工作歸國的留學人員。回國后長期在中南大學工作,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當年,在他的帶領下,航空制動材料的研制最終不但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封鎖,還在性能上超過了國外水平。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只因為他一直相信,在中國的土地上,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干出事來,就一定能走到光輝的頂點。
他強調,新材料各界人士應該在全國范圍內“大聯合、大協作”,此舉不但能解決材料層面所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也將對國家的發展和人民的未來都大有裨益。
作為老一輩科學家,他真心憧憬偉大中國夢的實現,“愿大家都暢所欲言,共同為新材料產業的發展出力獻策,助力我國新材料產業的發展,實現我們偉大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