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感器是信息社會的重要技術基礎,也是當前各發達國家競相發展的技術。目前,我國傳感器產業發展較慢,80%以上的傳感器都依靠進口。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國物聯網發展一直無法突破,缺乏“感知能力”。
傳感器創業鏈大致可分為研究與開發→設計→制造→封裝→測試→應用等環節。目前,我國在傳感器研發、設計、代工生產、封裝測試、應用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物聯網時代標配,傳感器行業增速保持2位數
近年來,國務院、工信部、發改委等紛紛出臺物聯網發展指導文件,2017年1月,工信部發布《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物聯網分冊(2016-2020年)》,明確指出我國物聯網加速進入“跨界融合、集成創新和規模化發展”的新階段,提出強化產業生態布局、完善技術創新體系、完善標準體系、推進規模應用、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提升安全保障能力等六大重點任務,為我國未來5年物聯網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近幾年中國物聯網產業增速都在20%以上,2018年中國物聯網市場規模超1.2萬億元。
麥肯錫報告指出,到2025年,物聯網帶來的經濟效益將在2.7萬億到6.2萬億美元之間,其中傳感器作為物聯網技術最重要的數據采集入口,將迎來廣闊的發展空間。據中國信通院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傳感器市場規模保持較快增長,2018年達到1472億元,同比增長13.2%,近5年均保持兩位數的增長率。
根據傳感器類型不同,具體包括溫度和濕度傳感器、壓力傳感器、圖像傳感器、光傳感器、位置傳感器、重力傳感器等。流量傳感器、壓力傳感器、溫度傳感器占據最大的市場份額。
區域格局明顯,形成四大產業聚集區
從產業鏈來看,我國智能傳感器產業生態也逐漸趨于完備,設計制造,封測等重點環節均有骨干企業布局。這些傳感器的生產企業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地區,并逐漸形成以北京、上海、南京、深圳、沈陽和西安等中心城市為主的區域空間布局。
從企業分布來看,傳感器企業主要分布在華東地區、京津及東北地區、珠三角地區、中西部地區四大產業聚集區。其中,華東地區傳感器企業數量最多,約占全國企業總數的60%,珠三角地區約占15.5%,京津及東北地區約占16%,中西部地區約占8.5%。此外,傳感器產業伴隨著物聯網的興起,在其它區域,如陜西、四川和山東等地也逐步發展起來。
營收增長明顯,“百花齊放”仍是行業特色
我國的傳感器起步相對較晚,在高端傳感器方面的發展落后于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伴隨著國內信息化飛速發展,同時國家將傳感器技術列為重點突破的領域,近年來我國的傳感器發展飛快。據OFweek電子工程網統計,目前全國從事傳感器研究的相關企業接近兩千家,其中上市公司近三十家。
我國的傳感器市場增長迅速,年均增長速度超過10%,據統計,2018年國內的傳感器市場規模達到1472億元。2018年國內傳感器上市企業整體的營收增長明顯,八成以上的企業營收都出現增加,僅有三家企業(歌爾股份、晶方科技、科陸電子)出現負增長。其中歌兒股份營收下滑的原因是智能手機增速放緩和VR產品銷售未達預期,導致傳感器業績不理想,晶方科技的傳統傳感器產品面臨的激烈市場競爭導致價格戰,同時它們加大了應用在汽車電子上MEMS智能傳感器的投入放緩了營收增長率。
圖表7:2018年國內主要的傳感器上市企業營收增長率情況(單位:%)
行業競爭激烈,營收20億以下是常態
從主要的上市企業來看,年過百億營收的傳感器企業僅有2家,這與國內傳感器企業發力晚、競爭大有關聯,即便是作為國內傳感器領頭羊歌爾股份,其營收也僅過200億元(海康威視和大華股份因主營業務并非傳感器,故而不做橫向對比)。
圖表8:2018-2019年國內傳感器上市企業營收TOP3(單位: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