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日新月異的激光/光譜技術促進了大氣立體監測技術的發展,以光學探測和光譜數據解析為核心的各種立體監測技術以高靈敏度、高分辨率、高選擇性、多組分以及實時等優勢在大氣、環境、氣象、空間、遙感以及軍事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通過光與大氣中物質相互作用產生的吸收、散射、反射等過程,形成了多種探測技術,實現了對大氣痕量氣體、大氣氣溶膠、溫室氣體、大氣風場、水汽、溫度以及多種大氣污染成分的快速、實時探測,并通過光波的遙感特性,在地基、車載、機載及星載多平臺上對大氣多種成分、大氣參數進行多維度的探測。
環境監測社會化趨勢明顯
“加快轉變政府環境監測職能,創新環境監測公共服務供給模式”是國家深化環境監測管理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環境監測社會化是轉變政府職能的迫切需要,政府將部分環境監測公共服務從直接提供轉為購買服務,有利于充分發揮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切實降低行政成本,進一步提高環境監測公共服務水平和效率。此外,環境監測領域政府購買服務模式的創新,也催生出環境監測領域的投融資方式的改變,以政府購買數據服務、PPP模式等提供服務,為社會資本進入環境監測市場,更快地建設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開展監測數據輔助決策打開了通道。
環境質量監測進入監測數據標準提升和監測點位下沉階段
環境質量監測在經歷了監測體系建設的完整周期后,對環境監測數據標準和質量要求開始提升。一方面,2015年以來,在環境監測過程中暴露出篡改、虛報數據等諸多問題,因而規范監測數據、打擊數據造假成為監管核心。通過建立懲罰機制加大監測數據造假成本,通過監測事權上收、調整監管體系架構,從根源上避免監測數據造假的問題。與此同時,2017年以后廣西、重慶、四川、江蘇等省份陸續出臺對環境保護督察組督察反饋意見的整改方案,其中提出將強化督察考核結果在干部管理、考核評價和選拔任用中的應用,進一步強化地方政府打擊監測數據造假的緊迫性。2017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環境監測改革提高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0年,確保環境監測機構和人員獨立公正開展工作,確保環境監測數據全面、準確、客觀、真實。另一方面,隨著居民對環境要求的提升,環境監測的指標范圍也在擴大。早在2012年環保部頒布的新版《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新增了PM2.5,部分區域實施的指標中新增了CO、O3,并新增推薦項目鎘、汞、砷、六價鉻,擴大了環境監測數據的覆蓋范圍;同時對NO2、PM10、鉛、苯并芘等已有監測指標的合格要求也變得更加嚴格。2014年又進一步出臺對大氣和石化行業的細分要求,提高了對排放限值的規定。
監測數據質量標準提升的系列措施引發地方政府環保部門對可實時傳輸數據、微型可廣泛布局、成本低的小型檢測設備的新需求。尤其在2016年以后環保監測垂直管理改革將環境監測事權上收,疊加對地方政府的環保考核壓力,催生出網格化監測的需求,各地逐步開展覆蓋范圍更廣、分布更密集的監測網絡建設,監測點位下沉趨勢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