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各地政府和企業面臨環境治理成效考核壓力,環境監測需求相應增加,市場增長空間較大。環境監測任務逐步向生態狀況監測和環境風險預警領域拓展;從常規理化指標監測向有毒有害、生物、生態指標監測拓展,將促進細分技術領域專業化發展。
1、環境監測處于國家支持的“聚光燈”下
環境監測專用儀器儀表行業指對水和空氣中的污染物,以及噪聲、放射性物質、電磁波等進行監測的專用儀器儀表的制造。根據國家統計局制定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GB/T 4754—2017)》,中國環境監測專用儀器儀表行業歸入儀器儀表制造業(國統局代碼40)中的專用儀器儀表制造(C402),四級代碼為C4021。
2018年和2019年,我國環保政策密集出臺,大氣治理成果持續鞏固,水治理重要性不斷提升,固廢監管力度加嚴,氣水土相關的監測要求上了一個新臺階,為環境監測行業帶來新機遇。
自2018年8月國務院提供《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我國的環境治理走向了“康莊大道”,生態環境監測作為生態環境保護的“頂梁柱”和“生命線”則被賦予了更多期待。當前,生態環境監測工作仍面臨統一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尚未形成、對污染防治攻堅戰精細化支撐不夠、法規標準有待完善、數據質量仍需提高、保障力度依然不足等問題。為了更進一步的發展環境監測基礎工程,2019年9月,生態環境部審議并原則通過《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年)》。
2、環境監測儀器的技術稀缺問題 熱點技術仍集中在水設備監測和空氣監測
截止2020年5月底,從公開情況來看,2008-2019年我國環境監測儀器相關專利公開數量整體呈現上漲的態勢,2019年,環境監測儀器行業專利公開數量達到153個。通過分析環境監測儀相關專利公開信息,我國的環境監測儀器的技術仍存在數量缺陷。
2019年我國環境監測技術中核心技術主要分為8類,分別為水質綜合毒性在線分析技術、煙氣重金屬檢測技術、傅里葉紅外檢測技術、VOCs在線監測技術、無人載具立體監測技術、便攜式煙塵監測技術、逃逸氨監測技術和大尺度遙感技術。
根據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數據,2017年,我國共計銷售各類環境監測產品56575臺,同比2016年增長38.5%,這充分體現隨著“十三五”環保規劃的出臺,以及在各項新的環保政策的指引下,環境監測儀器行業的市場得到了穩步發展。
其中,煙塵煙氣類監測設備共銷售18486臺,同比增長22.7%;環境空氣類監測設備共銷售7162臺,同比增長55.3%;水質監測設備共銷售19345臺,同比增長86.3%;數據采集設備共銷售9511臺,同比增長53.6%。
2019年水環境監測政策和空氣監測政策密集落地。2019年1月,多部委聯合印發《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計劃》;2019年4月,多部委聯合發布《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方案(2019—2021年)》,提出爭取經過3年努力,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基本無生活污水直排口,基本消除城中村、老舊城區和城鄉結合部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空白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效能顯著提高;
2019年10月,生態環境部印發《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11月,印發《長三角地區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汾渭平原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對重點地區大氣污染綜合治理任務措施進行了安排。
隨著“十三五”環保規劃的出臺,以及在各項新的環保政策的指引下,環境監測儀器行業的市場得到了穩步發展。從類別上看,環境監測儀器主要包括環境空氣檢測儀、煙塵煙氣監測儀、水質監測儀、顆粒物采樣器以及數采儀等五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