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儀表商情網訊:熟悉處理器的用戶肯定聽說過摩爾定律,在半導體行業飛速發展的年代它就是科技進步的切實體現。但是與半導體市場和用戶需求一同升溫的還有處理器溫度與功耗,最終由于種種原因,摩爾定律的內容實際上已經被徹底放緩。但是半導體行業并沒有止步前行,而是在另一個方向上不斷前行。
摩爾定律的意義
摩爾定律是由Intel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提出: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量,每隔兩年便會增加一倍;而更多的晶體管使處理器性能提升幅度如何呢?“18個月會將芯片的性能提高一倍”,Intel一位CEO大衛·豪斯如是說。
需要注意的是,定律原本適用于物理或者自然法則,而并不應該適用于半導體行業發展。摩爾定律最多只能算作一種觀測或推測,由于源自Intel所以多年來不斷被競爭對手比如AMD或者NVIDIA等廠商吐槽。不過盡管如此,摩爾定律的趨勢確確實實持續了非常久的時間,當時不少下游廠商仍樂觀地認為摩爾定律將持續到至少2015年或2020年。也難怪,不斷發展的半導體技術會成為用戶不斷更新設備的源動力,有利可圖的廠商的樂觀態度并不難理解。
多種原因使發展放緩
然后事與愿違,到2010年國際半導體技術發展已經開始放緩;而前幾年可以用飛速來形容的移動設備的更新增長也在2013年年底放緩。據業界樂觀估計,之后的時間里晶體管數量密度預計只會每三年翻一倍。
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傳統PC領域中央處理器方面,自從推出Core 2架構后Intel就逐漸將競爭對手AMD越甩越遠,之后推出的酷睿i7、i5和i3系列更是一騎絕塵,不論是絕對性能和性能功耗比均優于同類產品。這直接導致自從酷睿二代Sandy Bridge小幅度更新后,之后Ivy Bridge和Haswell的升級幅度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目前桌面級i7當中主流最強的處理器當屬i7-4790K,如果將其和i7-2700K對比,你會發現不僅晶體管數量沒有倍增,就連同頻性能提升的幅度都十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