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航空發動機領域,這個辦法簡直寸步難行,為什么這么說呢?航空發動機這個“工業之花”,應用層面上有各種最新的理論、最新的材料、最新的工藝,不像以前的造汽車造摩托車,把圖紙搞到手,就是靠著人工叮叮當當也給你敲出一輛來。甚至,在沒有廠商的指導的情況下,就是連拆,也拆不開!更別談仿制超越了。即使是強行仿制了,吃不透別人的技術指標,做不到不差一毫米的材料工程,最終也只會害自己。
在這個方面,我國是有慘痛的教訓與例子的:
“太行”在05年就完成了仿制工作,但是其應用的9年以來,各種問題不斷,最后只好用在雙發的殲十一上,而單個發動機驅動的殲十依然是采用俄制AL-31發動機。
在軍事上,我國向來是不遺余力的,各種項目的研究也是進度非凡,但是面對人類的“工業之花”,這次沒有了任何的捷徑可走,既然這次無“寨”可山了,那就鐵了心自己造吧!砸銀子,花功夫,再多的錢花在這個上面。
說說俄羅斯
其實航天發動機這顆“工業之花”不光是國人還沒有摘下來,就算是有著前蘇聯強大工業基礎的俄羅斯,現在也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
蘇聯人造發動機和美國人早發動機其實最初在技術底子上是相差無幾的,但是由于理念的不同,導致現在走上了一條不歸路。美國人制造發動機,考慮了翻修期和壽命,生產武器不計成本,精益求精,不怕最貴,但求最好,所以美國有很多天價武器裝備,而且都是做工精良,技術先進,使用壽命也很長。
可是蘇聯人根據二戰的經驗,發現坦克和飛機的實際戰場壽命往往只有幾十到一百多個小時,然后就被摧毀了,所以蘇聯人設計武器的理念很簡單。這一百個小時發動機不要歇火就行。
蘇聯人揣著這個信念一直在更新換代著他們的武器庫,等到他們發現第三次世界大戰遙遙無期時,他們的武器研發已經點錯了科技樹了。
而到那個時候,蘇聯人的飛機研究到了什么地步了呢?
據說蘇聯人的飛機和美國飛機不同的地方是,在蘇聯飛機的燃燒室旁,分別掛了兩個瓶子,一個是汽油,一個是純氧。
最初美國人不明白這是干啥用的,于是派去了間諜,間諜回來以后帶回的情報讓美國人大吃一驚。
因為蘇聯人設計的發動機有個毛病,那就是容易熄火,尤其是發射導彈以后熄火率達到了百分之九十。于是便有了發動機旁裝兩個瓶子的設計,這兩個瓶子是在飛機發射玩導彈熄火以后重新給發動機點火用的,據說點火成功率是百分之百。
雖然我們的航空發動機比起美國可能差了有三十年,但是現在的俄羅斯也差了有二十年的樣子,這樣一想或許還有些欣慰。不過這三十年的差距什么時候能拉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