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儀表商情網報道 《中國制造2025》要以智能制造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未來,智能制造投資總額將超萬億元。智能制造并非只是一個橫空出世的概念,具體來看,工業4.0首先要打造智能工廠,在生產設備中廣泛部署傳感器,使其成為智能化的生產工具,成為物聯網的智能終端,從而實現工廠的監測、操控智能化。
智能制造的中國路徑
產業升級的資本機遇
工信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電子商務研究所所長王喜文特別闡述了中國制造2025與工業4.0的側重點:“中國制造2025主要是側重于產業與政策,工業4.0主要側重于技術與模式,所以并不一樣。不過,也有一大共同點,那就是智能制造。”
事實上,智能制造并非只是一個橫空出世的概念,而是制造業依據其內在發展邏輯,經過長時間的演變和整合逐步形成的現實路徑。
具體來看,工業4.0首先要打造智能工廠,在生產設備中廣泛部署傳感器,使其成為智能化的生產工具,成為物聯網的智能終端,從而實現工廠的監測、操控智能化。未來的智能工廠,設備的自動化層和生產制造的管理系統之間的對接將會更加無縫化,從而能夠實現智能制造,滿足不同用戶的個性化定制需求。
目前業內普遍認為,我國制造業發展參差不齊,整體上處于工業2.0補課、工業3.0普及、工業4.0示范階段,面對工業4.0,首先要考慮的思維方式、經營方式和生產模式的轉變。
對中國制造企業來說,產能過剩、產品同質化、價格戰、勞動力成本上升等痼疾都不利于企業的智能化轉型。但隨著國內及跨鏡電商環境日益成熟,中國企業獲得更多的海外商機。
更重要的是,“互聯網+”促使互聯網和傳統行業深度融合,借力“萬眾創新”風潮,業已成為新一輪中國制造的制高點。以海爾為例,公司圍繞智慧生態圈建設,推進智能硬件端、APP軟件端、第三方資源引進構建生態圈布局。數據顯示,2015年1—6月,海爾智能白電產品銷量超過110萬臺、銷售收入超過32億元,均實現高速增長;4月份,海爾上線UAPP,建立智慧生活統一入口,上線以來注冊用戶數達到277萬;目前已引進第三方資源78家。
產業升級的資本機遇
毫無疑問,智能制造潛藏巨大的投資機會。從市場角度看,在本輪制造業智能化升級的過程中,生產端將最先受益,彈性也最大,具有良好的發展空間。
對于智能制造的產業上下游,一級市場的投資熱情持續高漲。以機器人產業為例,高工機器人研究所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機器人企業數量超過1000家,主要集中于華南地區和華東地區。今年1-8月,華南地區機器人產業擬規劃投資規模超過160億元,占全國比例為47%,位居全國第一;華東地區投資規模超過140億元,占全國比例為43%。
上市公司也紛紛搶灘智能制造的制高點。一方面,部分傳統制造業企業利用自身優勢實現盈利模式轉型。如針織機龍頭慈星股份開拓的機器人系統集成業務已初見成效,未來有望通過新產品全成型電腦橫機打開單件生產的定制化流程市場。
不少上市公司通過并購擴張產業鏈。瑞凌股份借助德國CLOOS進軍高端領域,同時利用產業基金不斷增強外延擴張實力。在設立佳士機器人之后,佳士科技進一步參股艾爾克萊福特和鵬鼎創盈,全面切入機器人領域。
在二級市場上,智能制造作為熱門投資主題最大的優勢在于可驗證性,且在細分領域已經開始釋放業績,比如華昌達上半年業績就大增約8倍,合并報表因素之外,報告期內訂單量增加亦是業績變動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