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IHS數據顯示,具有高輻照的智利、墨西哥及其他新興市場也支持單軸跟蹤器,中國、印度也在增長,尤其在最近幾年價格大幅下滑后,增長勢態明顯。
“這將成為一種趨勢,其實國內對跟蹤系統的使用進行的很早,只是最初的跟蹤系統市場被做壞了,一些企業制造的產品不符合要求,一些跟蹤系統頻繁出現問題,缺乏可靠性,導致許多投資商不敢再嘗試,這對電站開發商和后期做跟蹤系統的企業而言,是一種損失。”中信博新能源首席技術官王士濤介紹道。
出現問題最多的環節之一在于一個關鍵部件-傳感器,傳感器安裝在太陽電池方陣上,與其同步運行。光線方向一旦發生細微改變,傳感器則將失衡,系統輸出信號產生偏差,當偏差達到一定幅度時,傳感器輸出相應信號,執行機構開始進行糾偏,使光電傳感器重新達到平衡-即由傳感器輸出信號控制的太陽電池方陣平面與光線成角時停止轉動,完成一次調整周期。
針對產品穩定性問題,中信博提出“智能跟蹤2.0系統”,稱不再采用光敏元器件,任何的外部污染都不會影響傳感器的正常運行。同時,跟蹤系統采用GPS授時的方式來獲取當地的時間和經緯度,系統內部采用高精度的天文算法來獲得跟蹤角度,外部的條件不會影響到跟蹤系統獲取相應跟蹤位置的信息,全天候跟蹤太陽,這些是跟蹤系統穩定性的前提。
成本與價格是另一道難題,雖然最近幾年跟蹤系統價格有所下降,但還是增加了一定成本,采用跟蹤系統將提高7%~10%的系統成本,而且還需要承擔裝置運行風險、后期維修成本等。此外,長年累月的運行,跟蹤器會出現故障和磨損。如果跟蹤器出現故障,系統發電將明顯下降。
王士濤表示:“成本計算需要看綜合指數,與固定支架相比,中信博平單軸跟蹤系統可使年發電量提高約10%~30%(視項目地點變化),綜合度電成本比固定支架更低,2-3年左右可收回首期投資成本,斜單軸跟蹤系統可使年發電量提高最高達30%左右,雙軸跟蹤系統可提高約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