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首次將“互聯網”和“中國制造2025”兩個行動計劃融合到了一起。會議提出,要推進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為抓手,加快構筑自動控制與感知技術、工業云與智能服務平臺、工業互聯網等制造業新基礎,培育制造業新模式、新業態、新產品。
會議還明確了要出臺智能制造、綠色制造、質量品牌提升等11個配套實施指南、行動計劃或專項規劃以及設立“中國制造2025”專項資金等具體措施。
在綠色制造方面,記者注意到,燃煤發電行業已經在行動。比如,在《中國制造2025》正式出爐之前,中國煤炭巨頭神華集團已崛起為清潔煤電領域的“弄潮兒”,其也提出了“十三五”發展愿景,即致力于成為世界一流清潔能源供應商以及技術方案提供商。
2015年12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全面實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在2020年前,所有現役電廠每千瓦時的平均煤耗都要低于310克、新建電廠平均煤耗則必須低于300克。
對于發電行業來說這的確構成了不小的壓力。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發布的《中國電力工業現狀與展望》,2014年全國6000千瓦及以上電廠供電標準煤耗為318克/千瓦時。
安迅思煤電行業分析師鄧舜也表示,燃煤電廠節能減排改造越到后面越難,但是,如果投資到位煤電完全可以做到清潔運行。以2015年獲批的神華國華華容電廠項目為例,其就是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建成運行后供電煤耗將不高于273克/千瓦時。
而在智能制造方面,記者注意到,各類扶持政策和利好消息持續涌現,市場上也成為各路資金熱捧的焦點。特別是2015年以來,在智能制造的大概念下,半導體芯片、無人機、機器人、大數據等領域的研發和應用不斷升級,不僅帶動著資本市場的熱潮,也為中國制造探索著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