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第十五批儀器設備采購及其它項目”項目(GXTC-1655003)評標工作已經結束,項目共采購51套儀器設備,包括環境氣象自動監測儀、全自動固相萃取儀、土壤原位pH計、優控有機污染物質譜分析儀、碰撞池電感耦合等離子質譜儀器、氣相-原子熒光光譜儀、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總有機碳/總氮分析儀、實驗室用馬弗爐等。據了解本次招標全部要求進口產品投標,儀器設備部分采購預算為2295萬元。對此次招標中全部要求進口產品投標,有業內人士表示這反應了我國儀器產業處于“夾縫中求生存”的現狀。
長期以來,進口檢測儀器一直占據我國主要市場,分布在國家級、省級、地市級實驗室,以及高校和相關企業中。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副理事長李躍光介紹,近年來,國產儀器與進口儀器之間一直處于貿易逆差狀態。2012年到2014年,逆差分別為170億、166億和177億美元。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儀器儀表全行業共有規模以上企業4116家,近1100家主要企業是儀器儀表協會會員單位。“行業規模小,專業分散,有95%的企業年營收在億元以下,沒有過10億元的企業。絕大部分企業的產品集中在低端,還處于‘滿足于自己過小日子’的階段。”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秘書長閆增序說。
在檢測儀器領域,賽默飛、島津、安捷倫等外資企業長期占領我國市場。功能、參數幾乎相同的實驗室檢測儀器,進口價格相較國產的高出近50%,但仍成為客戶首選。針對此,原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鄧勃認為:“花錢是買實用,而不是買性能指標。目前在中檔檢測儀器上,國產設備和進口設備幾乎沒有區別,完全可以滿足使用。”
然而事實是國產儀器的雖然發展較快,但目前,低檔同質化競爭、招投標“遭排擠”、國外隱性技術壁壘制約等因素依然是當前國產檢測儀器處境尷尬。
究竟國產儀器路在何方?據了解,近10年國產檢測儀器和國外產品在價格、質量和性能上差距不斷縮小。儀器新品在技術、設計、創新、性能等方面都接近國際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