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行業再次迎來加速發展的積極信號!
央視新聞9月14日消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3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核準福建漳州二期和廣東廉江一期核電項目,要求確保絕對安全。
今年以來,我國已經核準多個核電項目,核準節奏有所加快。4月份,國務院常務會議核準了浙江三門二期、山東海陽二期、陸豐三個核電項目,共6臺核電機組;9月份,福建漳州二期、廣東廉江一期兩個核電項目,共4臺核電機組。
隨著多個核電項目核準開工,我國核電建設正進入了全新時代,核電的高速發展和提高核電設備國產化率的要求為核電儀器儀表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截至2022年6月30日,我國大陸地區共有在建和運行核電機組71臺,其中運行機組54臺。(圖:國家核安全局)
核儀器儀表產業呈兩大趨勢
核電儀器儀表,是用于測量核電站各系統的物質成分與性能參數、電離輻射量以及控制涉及電離輻射設備的儀器。主要包括通用儀器儀表、核設施儀器儀表、輻射防護儀器儀表等,常見的產品有溫度儀表、壓力儀表、流量儀表、液位儀表、振動測量儀表、位移測量儀表、密度測量儀表、氧氣計、硼表、輻射監測儀表、閥門、安全控制系統等。核電儀器儀表在核電站安全穩定運行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目前,全球核儀器儀表產業發展呈現兩大趨勢。第一,隨著傳感技術、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和現場總線技術的快速發展,采用新材料、新機理、新技術的核儀器儀表實現了高靈敏度、高適應性、高可靠性,并向嵌入式、微型化、模塊化、智能化、集成化、網絡化方向發展。
第二,企業形態呈集團化壟斷和精細化分工的有機結合,一方面大公司通過兼并重組,逐步形成壟斷地位,既占據高端市場又加速向中低端市場擴張,掌控技術標準和專利,引領產業發展方向;另一方面小企業則向"小、精、專、強"的方向發展,通過在細分市場上的突出優勢及跨國的合作銷售渠道,將產品和服務推向國際市場。
根據國內已建成運行核電站的初步估算,設備采購費約占建設總投資45%,各類核儀表、儀器、堆內構件、各種熱交換器、箱、罐、槽、各類泵、閥、電器、過程控制系統約占設備采購費的60%,一座核電站2個百萬千瓦機組需要的儀器儀表采購金額為20億元左右,按每年平均建設5座核電站計算,預計國內核電用儀器儀表的年市場容量將在100億元左右。
高端精品儀器儀表仍依賴進口
長期以來,我國的核電、能源、石化等重點行業應用的高端儀器儀表、核心零部件等以進口產品為主,核儀器儀表發展規模雖然不斷擴大,特別是在政策的支持下,以及核電產業發展的推動下,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技術工藝不斷進步,部分產品已經實現國產化,在國內核電機組上投入運行。但由于國產產品主要是中低端產品、產品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差等原因很難進入。雖然我國一直在推行國產化,但是力度不夠大。
隨著目前國際政治形勢、中美貿易摩擦以及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以國家重點產業和國防建設的安全、自主、可控為契機,我國推進重點產品核心技術自主化進程,力爭基本形成國家大型工程項目、重點應用領域自控系統和精密測試儀器的基本保障能力以及重大科技項目所需要的自控系統和精密測試儀器基礎支撐能力。從保證信息安全的角度出發,國產化替代成為大勢所趨,這將給國產儀器儀表以更多的市場機會,所以國內儀器儀表中“專、精、特、新”企業的好產品將能搶占先機,迎來一輪發展的“東風”。
因此,核輻射監測儀器儀表、環境輻射監測系統將會被更廣泛的應用,預計2022-2027國家核應急、核軍工、核環保領域所需設備、儀器儀表產品的年市場需求量增長率將達到10%左右。加上工業、農業、資源開采等領域的市場規模,預計2027核儀器儀表行業總的年市場容量在180億元左右。
我國核電政策漸趨積極
近年來,我國陸續核準核電新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