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眾多車企紛紛踏上了車載紅外的裝車之路,包括廣汽埃安、東風、長城、長安、一汽紅旗等車企,以及百度Apollo、Waymo、滴滴等自動駕駛巨頭都在推進紅外傳感器上車。安裝紅外智駕系統,為生命安全提供更多保障,正成為車圈新共識。
據悉,高德紅外全資子公司軒轅智駕,目前已實現車載紅外技術量產落地。軒轅智駕已先后與廣汽埃安、東風猛士、百度Apollo牽手,為新車型搭載紅外輔助駕駛系統,聚焦智能駕駛新階段的商業化需求,為智能駕駛打造經得住市場考驗的“安全人攝”。
“安全人攝”的養成
敏銳的感知器系統,是汽車智能駕駛系統必不可少的“眼睛”。目前,主流智能汽車搭載的傳感器,可以分為主動傳感器和被動傳感器兩大類。
主動傳感器,主要依靠信號的飛行時間(ToF)原理感知環境。ToF通過等待信號的反射,測量信號從源到目標的傳播時間。因此,這類傳感器所用信號的頻率決定了系統所用的能量及感知精度。超聲波雷達、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均屬于主動傳感器范疇。
被動傳感器,是指只收集地面目標反射來自太陽光的能量或目標自身輻射的電磁波能量的傳感器。我們常見的汽車攝像頭,就屬于被動傳感器,目前在數字圖像和視頻中廣泛應用。數碼相機依靠CCD(電荷耦合器件)或CMOS(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圖像傳感器,通過將在400-1100納米波長中接收到的信號轉換成電信號來工作。
相比主動傳感器,被動傳感器具有五大優勢:
1、在整個視野范圍內的像素和顏色的高分辨率。
2、視野范圍內的恒定“幀速率”。
3、兩臺攝像機可以生成三維立體視圖。
4、缺少發射源會降低來自其他車輛的干擾可能性。
5、這些系統生成的圖像便于用戶理解和交互。
同為被動傳感器的遠紅外攝像頭,可探測8μm至14μm之間的紅外波段,敏銳感知人和動物等熱源物體。在光線差,或者隧道末端、逆光等峰值照明情況下,普通攝像頭往往失效,而紅外攝像頭則能全時成像,提供有效感知。
在夜晚光線不足、霧靄、暴雨等復雜場景下,大部分車輛的智能駕駛功能也面臨“失能”的尷尬。但紅外傳感器依然不受影響,這是因為紅外的波長長于可見光,穿透力更強,在霧霾、暴雨等惡劣天氣下依然保持敏銳。由于可以看得到“溫度”,識別出人和動物等生命體,紅外攝像頭因此被稱為真正的“安全人攝”。
“安全人攝”的進階
每一類型的環境感知方案都有其特點和優勢,要實現更高級別的輔助駕駛、自動駕駛,需要多種傳感器相互配合,充分發揮每一個傳感器的優勢,共同構建更智慧的汽車感知系統,實現“安全人攝”的進階。
“安全人攝”的進階,在于不同感知方案的組合互補。當前大部分智能汽車所搭載的傳感器,如激光雷達、可見光攝像頭等,無法覆蓋全部用車場景。例如,在黑夜場景中,攝像頭如人的肉眼一樣,容易受到眩光影響,從而無法準確感知潛在危險與障礙;在雨天場景中,激光雷達則容易受雨水的影響;而毫米波雷達,則對人體的識別能力有所欠缺。而能夠全天候“看得到”人和動物的紅外熱成像傳感器,成為補齊智能駕駛行業安全長城的關鍵一環。
紅外熱成像技術與可見光融合的雙光融合方案,即可見光攝像頭+紅外熱成像傳感器的組合,可實現全天候路況感知,讓駕駛者無論白天黑夜、雨雪霧霾,都能清晰了解路況。
與雙目立體視覺系統,通過對兩幅圖像視差的計算,直接對前方景物進行距離測量(視場范圍內),無需判斷前方出現的是什么類型的障礙物。引入紅外熱成像技術打造的雙目立體紅外,可實現全時全天候的,遠距離高精度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