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可以不受天氣影響進行供電,但如上所述,微波存在導致負責供電的衛星和負責受電的天線大型化的問題。另一方面,激光雖然能實現裝置的小型化,但容易受到云和雨的遮擋,無法充分發揮宇宙太陽能的優勢。而且,如果天線受電不準確,還有可能危害人體健康。二者都各有長短。
除此之外,包括如何確保設置受電天線的大片用地、如何取得宇宙光伏發電使用的電波波段在內,課題還有很多。
考慮到這些情況,美國決定凍結計劃。那么,日本為什么還在堅持研究呢?
這從2015年3月在兵庫縣內進行的驗證實驗可以一探究竟。
JAXA、推進機構、三菱電機等,開展了將電能轉換成微波,向54m開外的受電天線發送的實驗,得到的電能超過了預期。
54m與3.6萬公里似乎相去甚遠,但推進機構的中村說:“只要建立起根據受電部的天線發出的信號,準確輸送電波的技術,就能提高轉換效率,延長傳輸距離。”
向無人機無線供電
微波供電和受電天線——奠定宇宙光伏發電基礎的這兩項基礎技術,還可以應用于其他領域。
比如說,無人機充電一次可飛行幾十分鐘左右。目前還需要在斷電前返回地面的充電基地,而使用微波無線供電的話,就可以持續飛行。
福島第一核電站的報廢作業、橋梁和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的檢查等,無人機的活用范圍將飛躍式擴大。甚至可能出現自動為特定區域內的手機充電的服務等。
通過推進宏偉的宇宙太陽能計劃,加快必要的基礎技術的革新速度,從而回饋社會——出于這樣的目的,日本政府決定繼續實施計劃。
其效果還帶動了其他技術。開發發電衛星配備的玻璃鏡的日本電氣硝子以宇宙太陽能為契機,拓展了業務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