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是什么?創新是什么?8月21日上午,四方光電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方光電”)董事長熊友輝博士坦言,是冒險、是承擔責任,是繼往圣開來學,是永遠要有假想敵。
21世紀初期,中國加入WTO,開啟了全球化和改革開放的新階段。“把握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是國家戰略,也是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始于光谷廣場旁的一間民房,2003年5月22日,兩個心懷夢想的華科大理工男,踏上了與中國現代化同行的創業旅程。
“技術創新是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源動力。”熊友輝稱,20年來,在這個值得奮斗的年代,不斷創新,公司產業實現了從工業到民用的大規模配套,形成氣體傳感器與氣體分析儀器并重的“雙輪驅動”格局,走出一條以傳感器為核心的自主創新之路。
四方光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熊友輝坦言,創新是永遠要有假想敵。長江日報記者周超 攝
選擇創新
瞄準新能源汽車氣體傳感器賽道
在紅海、藍海市場,企業發展到底要走哪一條路,華科大熱能工程博士、技術出身的熊友輝篤定——要走一條科技創新之路,做創新型企業。
光谷鳳凰園中路上,四方光電技術中心離街對面的四方光電總部不過600米,就在2個月前,技術中心大樓內成功掛牌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談及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熊友輝自信稱,就是依托湖北省氣體分析儀器儀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企業技術中心兩個技術創新平臺進行自主創新。
“氣體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和人類有著密切的關系。”四方光電董事、總經理劉志強介紹,相對于固體而言,氣體密度很小,不容易檢測和感知,所以,四方光電從創業之初就定位于從核心關鍵部件著手做高靈敏度的氣體傳感器。
四方光電生產車間,研發生產人員正進行高溫氧氣傳感器測試。長江日報記者周超 攝
氣體計量儀器以前靠進口,為了做出高精度、低價的國產化產品使其走進千家萬戶,四方光電自主研發。超越壓力溫度檢測結果響應滯后,四方光電瞄準新能源車產業的熱失控氣體傳感器攻關。
早在創業之初,四方光電就開始從事電調制NDIR氣體傳感器研發,一路走來,掌握了以熱電堆、熱釋電紅外、微流紅外、熱導、超聲波、激光散射、電化學、MEMS金屬氧化、激光TDLAS、高溫固體電解質等原理的氣體傳感器核心技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氣體傳感器技術平臺。
始終如一重視研發,1200人的四方光電,目前擁有270名研發人員,預計年底還將達到300人。
5月22日,在四方光電成立20周年慶上,熊友輝致辭稱,20年的努力與積淀,讓我們形成了“技術創新、供應鏈管理、精益生產、精準營銷”四個維度的核心競爭力,“高技術、低成本、量產化”發展思路讓我們具備了長期參與國際化競爭的能力。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放眼國際、高度遵循市場、敬畏高質量生產,作為科學家型企業家,熊友輝對“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這一戰略布局深有感受。
四方光電芯片車間,研發生產人員正進行激光器芯片的固晶程序。長江日報記者周超 攝
做核心關鍵部件的“核心”
在四方光電總部一樓的展示廳,幾個紅外激光器核心芯片及相關激光發射器組件在核心關鍵部件區域展示。
不曾想到彼時小小芝麻一樣大小的芯片,在國外要價上百美元,“我們進行技術攻關,自主創新贏得主動,最終把價格做到了批量1美元的價格,擺脫了壟斷”。
1999年,留校華中科技大學的熊友輝從事燃燒與污染控制的研究開發。“工作中,我發現進口氣體傳感器價格非常昂貴。”有敏銳商業思維的他,當時就立志要突破這一核心關鍵部件的國產化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