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學博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動態精密工程測量專家,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現任深圳大學黨委書記。1998年獲得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攝影測量與遙感工學博士學位。自然資源部大灣區地理環境監測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測繪學會副理事長,教育部測繪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信息化與教學方法創新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長期從事精密工程測量的多傳感器集成與同步控制、測量新技術、測量數據處理新方法研究,形成了動態精密工程測量技術體系,突破影響基礎設施性能和安全的剛度/彎沉、表觀變形和線形變化連續高精度測量關鍵難題;發明研制了激光動態彎沉檢測裝備、移動道路檢測車、隧道檢測裝備、地鐵測量小車、管道檢測膠囊等系列高端測量專用裝備,服務我國70%以上等級公路、數百城市道路以及機場、隧道、地鐵、地下管網等領域的狀態測量,推動精密工程測量從“靜態到動態”、“離散到連續”的轉變,顯著提升我國基礎設施狀態測量技術水平,并實現了國際化推廣。
主持973計劃項目、863計劃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歐國際合作項目、重點項目等科研項目50余項。獲授權發明專利31項(第一),出版專著5部,發表論文300余篇(SCI 100余篇),引用超過超過16500次,H-index 63;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第一),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第二),國家科技進步創新團隊獎1項(第五),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第一),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7項(第一),中國青年科技獎,全國十大測繪科技創新人物、全國創新爭先獎等,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
張學軍,男,1968年9月生,漢族,吉林長春人?,F任光機所副所長,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
1990畢業于吉林工業大學(現吉林大學),1997年在長春光機所獲得理學博士,后赴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光學中心做訪問學者。歸國后一直從事空間光學系統先進制造技術方面的研究,相關研究成果曾獲2011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2013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排名第三)、2008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排名第三)、199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三)、2014年度吉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一)、2012年度國防技術發明一等獎(排名第三)。申請發明專利30項(授權10項),發表學術論文142篇,其中SCI收錄15篇,EI收錄95篇。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張學軍一直從事空間光學系統超精加工與檢測方面的研究工作,歸國后積極投身先進光學制造技術研究,在大口徑光學加工、檢測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開創性工作,成果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突破、發展了大口徑非球面高精度加工設備、工藝及復合檢測技術。研制成功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四代大口徑非球面加工中心,技術指標與見諸報道的國際最高水平相當,使我國成為了繼美、法之后第三個具備大口徑空間反射鏡系統制造能力的國家。二是突破了以離軸三反系統為代表的新型光學系統工程化應用的技術瓶頸,推動了我國空間對地遙感新技術體制的建立。多個型號空間相機以及背景預研項目均采用了可同時實現長焦距與大視場的離軸三反光學系統形式,其中8臺相機已經在軌服役,全部滿足用戶使用要求,部分指標為當前國際最高水平。

1964年生, 工學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十一五”國家863計劃先進制造領域專家組成員,國家科學技術 獎勵評審委員會評審專家。現任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院長、分黨組副書記。
主要研究方向:工業通信與實時系統理論,分布控制系統技術,工業無線技術,網絡協同與智能制造。主持并參加了多項國家級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重點項目以及中國科學院重要方向性項目等。在高水平國際國內期刊和知名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10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2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