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交通運輸部正式印發《自動駕駛汽車運輸安全服務指南(試行)》,國家層面關于自動駕駛的相關規范、行業指引正在逐步完善,自動駕駛正在加速邁向現實。
自動駕駛已成為5G、新能源汽車、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交匯落地的最佳實驗場之一,而V2X(車路協同)作為自動駕駛的核心基礎設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分析人士稱,V2X產業有望因此迎來催化,萬億市場將在未來逐步被激活。從產業鏈上看,車端、路端、云端、通信、安全技術提供商等均有受益機會。業內人士告訴財聯社記者,激光雷達作為路端建設成本最高的部分之一,規模化放量仍需時日。
車路云協同大勢所趨 產業基本盤仍是政策性市場
V2X(Vehicle to Everything),即汽車之間、汽車與其它交通要素之間的直接通信。根據國際市場研究公司Tech navio的數據, 全球車路協同市場規模預計將在2025年達到約1700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CAGR)為34.6%。
IDC中國高級分析師洪婉婷向財聯社記者表示,因云端在共同感知、共同決策上扮演著重要作用,車路協同正演變為“車路云協同”,即通過車輛與道路基礎設施、云計算等技術的互聯互通,實現信息共享和協同決策,幫助提高道路安全和交通效率。
自動駕駛和V2X相關標準、政策的制定是產業鋪開的基礎。“車路云協同對各產品環節實時性、安全性要求高,產品基本功能、基本性能的要求統一、接口與協議的標準化對于車路云協同的系統和應用推廣并平穩運行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洪婉婷告訴財聯社記者。
車路云協同的基本盤仍是政策性市場。有傳感器供應商人士告訴財聯社記者,下游客戶對V2X的布局在前幾年比較熱情,主要是和各地政府合作進行試點,但受制于政策因素和傳感器(尤其是激光雷達)價格居高不下,很難有穩定長期的收益,因此今年年初稍有冷卻。
“不過隨著相關政策和新標準落地推行,也會緩慢恢復活力。”該人士進一步補充道。“車路協同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前景很好,但短期來看僅靠城市交通場景不夠,許多客戶還是在尋求第三增長曲線,比如同時布局工業車聯網。”
V2X產業再迎催化 激光雷達規模放量仍需時日
“我國車路云協同已經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由車端、路端、云端、通信、安全技術提供商、集成商等產業角色有機組成。”洪婉婷分析稱。
其中,智能網聯車端(OBU)包括車載終端、T-BOX通信模塊與軟件服務等。據財聯社記者不完全梳理,目前大唐電信(600198.SH)、士蘭微(600460.SH)等廠商主要提供芯片產品;四維圖新(002404.SZ)、高德地圖與百度地圖等主要提供高精度地圖;千方科技(002373.SZ)、東軟集團(600718.SH)、金溢科技(002869.SZ)、易華錄(300212.SZ)等主要提供相關軟件系統。
金溢科技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表示,“公司車路協同系列產品已獲得批量應用,并積累了豐富的項目經驗。相關設備合作車企包括新能源車企、互聯網造車廠等。”此前,公司在分析師會議上回應稱,12月1日已經落地推行的《公路工程設施支持自動駕駛技術指南》有利于加快自動駕駛技術實用化進程。
財聯社記者以投資者身份從易華錄獲悉,公司車路協同業務主要聚焦于路網交通和智慧公交,目前在營收中的占比略有減少,主要原因是提高了項目承接的標準,縮減了部分電子類業務的承接量。
路端(RSU)來看,包括路端感知(攝像頭、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路端計算單元、路端通信等設備等。其中,海康威視(002415.SZ)與大華股份(002236.SZ)等提供攝像頭;雷達主要來自禾賽科技等廠商。
雖然前景光明,但激光雷達規模化放量拐點仍未到達。前述傳感器供應商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激光雷達是路端建設成本最高的部分之一,在政策和新標準推動下,出貨量可能會提高,但政策傳導到下游客戶,再到上游傳感器廠商不會太快。”
據高工智能汽車,成本高、未給終端帶來足夠的價值感、終端消費不振等是影響激光雷達進一步放量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