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華中科技大學校長 尤政
“進一步完善相關機制,讓領軍企業充分發揮‘出題人’‘閱卷人’作用,以研發投入為‘指揮棒’,引導高校主動打破信息差,讓應用研究成果適應產業需求,賦能壯大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近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校長尤政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建設未來產業科技園,是解決科研供需對位、探索更高效科研成果轉化的全新載體,讓一流高校的創新鏈、人才鏈優勢與一流企業在產業鏈、資金鏈的優勢共同促進“四鏈”深度融合。
今年全國兩會,尤政準備了《依托未來產業科技園 以四鏈深度融合促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加快完善卓越工程師培養機制 筑牢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根基》等建議。
尤政說,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各國角力的新賽道。我國發表在高水平國際期刊論文數量及被引用次數居于全球前列,如何及時將這些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對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至關重要。
科研成果轉化仍存在堵點
尤政通過深入調研了解到,近年來,高質量發展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創新驅動發展成效日益顯現,但是,在科研成果高效轉化推進產業升級的這個鏈條上,仍有一些堵點。
首先,科研產出與市場需求的信息不對稱。從發明專利的數量上看,我國專利申請量、授權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但存在海量的“沉睡專利”等待轉化利用。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的一項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有效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為34.7%。其中,企業為44.9%,科研單位為11.3%,高校為3.8%。與之對應的是,美國高校專利轉化率約為50%。
其次,專利轉移轉化的渠道不暢。過去一段時間,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研究成果,是企業技術創新的來源。除了專利質量、權益分配機制等因素外,轉移轉化的平臺模式不夠健全,抬高了專利轉讓和專利許可的交易成本。
最后,缺少滿足企業需求的轉化平臺。當前我國“四鏈”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尚未形成,企業參與“四鏈融合”的內驅動力不足、研發效率和成果轉化率低、科技型企業融資渠道不暢、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相對脫節等問題仍較為突出。尤其作為國民經濟“壓艙石”的國資國企,在科技研發投入和投向方面雖有明確目標,但高效發現并識別符合企業需求的項目并不容易,限制了企業發揮創新主體作用。
尤政說,加快國內傳統產業向價值鏈高階躍升進程,推動新舊動能接續進程,需要企業與高校創新合作方式,組成創新聯合體,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以新技術培育新產業,進而推動產業升級。
打造科研成果轉化全新載體
2022年以來,有關部門啟動了國家未來產業科技園試點及培育工作,依托高校優勢學科,既聯系產業需求側,又連接科技供給側,通過探索“學科+產業”的創新模式,構建未來產業應用場景,加快集聚人才、技術、資金、數據等創新要素,讓一流高校的創新鏈、人才鏈優勢與一流企業在產業鏈、資金鏈的優勢結合,共同促進“四鏈”深度融合。
“建設未來產業科技園,是解決科研供需對位、探索更高效科研成果轉化的全新載體。”尤政說。圍繞為更好發揮平臺功能、釋放校企聯合創新的動能活力,尤政提出相關建議:
一是“用為導向”,在研發投入渠道和評價機制上,為科研成果涌現和轉化護航。釋放創新活力,離不開體制機制的保障,需要教育、科技等主管部門進一步完善相關機制,讓領軍企業充分發揮“出題人”“閱卷人”作用,以研發投入為“指揮棒”,引導高校主動打破信息差,讓應用研究成果適應產業需求,賦能壯大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高校自身也在科教協同、產教融合中,壯大學科發展,形成產學研之間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