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總線”概念提出后,對傳感器的設計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實現全數字、開放式的雙向通信,測量和控制信息的交換在底層上主要是通過現場總線來完成,數據交換主要是通過Intranet等網絡來實現,傳感器設計上軟件占主要地位,通過軟件將傳感器內部各個敏感單元或與外部的智能傳感器單元聯系在一起。我們稱之為“第三代智能傳感器”。
進入21世紀后,由于MEMS技術、低能耗的模擬和數字電路技術、低能耗的無線射頻(RF)技術、傳感器技術的發展,使得開發小體積、低成本、低功耗的微傳感器成為可能。這種微傳感器一般裝備有:一個用于感知外界環境物理量的敏感組件(如壓力、溫度、濕度、光、聲、磁等),一個用于處理敏感組件采集信息的計算模塊,一個用于通信的無線電收發模塊,一個為微傳感器的各種操作提供能量的電源模塊。我們稱之為“第四代智能傳感器”或“智能網絡化傳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