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儀表商情網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所長、教授、國家863計劃“十五”機器人主題專家組組長王田苗認為,無論是德國工業4.0還是美國的再工業化,還是中國的2025產業規劃,其核心都是一場以互聯網與大數據、醫療健康與物聯網、新能源與智能汽車、智能制造與機器人四大領域為主題的科技浪潮。而在這場即將席卷全球的科技浪潮下,從生產到生活都將發生巨大變化,企業應該高度重視。
四大科技浪潮推動世界邁向智能制造
2013年3月,麥肯錫戰略研究報告指出,包括設計、制造、零部件配套集成、服務、生產線等各個環節,未來機器人和智能制造將有3萬億美元到5萬億美元的空間。作為中國著名的機器人技術專家,王田苗也十分看好機器人產業的未來。
“我的理解是,機器人和智能化是一場世界科技浪潮。”王田苗表示,未來的市場競爭焦點在于個性化、小批量多品種的生產,再加上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和其他制造資源的約束,智能化機器人的出現是一種剛性需求。尤其是工業機器人,作為一項基礎戰略性產業,是“制造機器人的機器人”,它不僅是智能制造的核心基礎裝備,其感知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和控制技術等還可以輻射和滲透到其他裝備中,促進相關行業的升級換代,“我們認為世界范圍內工業機器人的市場有500億美元左右,也許規模不算大,但是它對汽車、電子裝備、機械加工、食品加工等行業的價值巨大。它既是戰略性的基礎裝備,又支撐一些支柱型產業。而在這方面,德國、日本等國家已經具備了一定優勢。”
“在工業4.0概念里面,機器人只是一個部分。”王田苗強調,這場即將席卷世界的科技浪潮并不僅僅體現在智能制造與機器人方面,而是由互聯網與大數據、醫療健康與物聯網、新能源與智能汽車等交錯進行的。在它的推動下,世界未來的產業結構、制造模式乃至軍事格局都會發生變化。例如在工業制造領域,以后會出現許多的創客,設計不再局限在企業里面,可能來自網絡上的各種個人和組織;3d打印技術、機器人、數控機床所組成的無人化工廠大量的高效地進行生產,電商負責銷售。
“我相信這股科技浪潮在未來的10年、20年就會洶涌澎湃地推動這個社會發生變革,企業家應該給予高度關注。”
中國制造2025:云端數據平臺整合自動化工廠
“過去的10年時間里,中國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有效將市場需求和制造業的產品通過網絡通道連接,迅速成長為一個互聯網消費大國。接下來的10年或20年,中國將形成互聯網工廠,即為中國制造2025計劃。”
王田苗所強調的互聯網工廠有兩層,底層是企業之間最大限度實現自動化和智能化,利用3d打印和機器人,實現制造資源的高效配置,提供完全基于訂單和市場需求的高效生產,形成小批量特色化多樣式的生產模式。另一個層面則是工業服務智能化,通過大數據平臺,將世界各個角落的需求映射到相關的智能制造企業。 “未來中國制造2025就是底下智能化數字化工廠,上層是智能化數據化平臺,有效的動態組合實體制造的最佳配置。現在德國又將它概括為cps,就是信息、物理與人的一種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