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以“高鐵盒飯調查”為題的報道:“20元的包子套餐,成本在6元左右;45元的杏鮑菇炒牛肉飯,成本最高16元;而15元套餐的成本僅為5-7元……”引發輿論對“高鐵盒飯經營暴利”問題的普遍關注。
通常來說,經營暴利主要源于技術優勢壟斷或經營環境壟斷。高鐵盒飯價格居高不下,顯然是經營環境壟斷的結果。高鐵作為相對封閉的場所,市場開放程度有限,缺乏公平競爭環境,無法通過競爭讓價格回歸合理水平,從而導致“市場失靈”。于是,這種壟斷環境給了鐵路公司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牟取經營暴利的機會。而反觀國產儀器,其在國內市場的份額長期被進口儀器占據,這種問題出現的原因卻是由于技術優勢壟斷和經營環境壟斷共同導致的。但近年來,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國內外儀器產品的技術差距不斷縮小,環境壟斷漸漸成為制約國產儀器崛起的主要因素。
由于早期技術問題,國產儀器在本土不但沒有競爭優勢,反而長期處于不公平的競爭環境。如今,即便某些領域的國產儀器有了能比肩甚至趕超進口儀器的技術,也常常會在國內儀器招投標會上“坐冷板凳”。譬如純水儀、離心機等儀器產品,目前國產化程度很高,然而很多機構單位還是選擇采購進口產品,甚至一些醫院的螺絲釘、手術縫合線、各種試劑等小型醫療耗材采購時都注明要進口儀器。“我們的產品不比進口的差,價格還便宜了一半,為什么就是不受醫院待見……”某醫療儀器公司銷售人員的“吐槽”倒出了很多國產儀器企業的“苦水”。
此前曾有報道,某些鄉級單位嚷嚷著要購買進口儀器,還有一些科研機構動輒百萬購買進口儀器,買回來用不到幾次就閑置下來。事實上他們所需的儀器功能,國產儀器就能滿足,是否真的值得花數倍于國產儀器的價錢去購買進口產品呢?
這種值不值得的問題,其實也得分類討論。在儀器技術方面,搞前沿科技研究的機構購買進口儀器無可厚非,我國在高端儀器領域確實技不如人。還有不少科研人員反映,國產儀器價格便宜,但是買回來沒多久就出問題,不如買進口的更值得。在市場環境方面,由于人們長期對國產儀器抱有偏見,容易“一棍子打死”。某些科研機構和單位還以購買進口儀器為榮,形成了跟風和攀比的現象。在這種進口儀器壟斷或半壟斷市場的情況下,人們購買進口儀器是否值得,就有待商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