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國科學家公布了2016年全球65個農業生態區、7個農業主產區的主要糧食的供應情況,玉米、小麥、大豆增產了,水稻減產了,同時我們還預測了2017的趨勢。大家很奇怪,知道自家的糧食家底不難,是什么千里眼讓我們看到其它地方的情況?這就是我們常聽到的遙感衛星。
遙感衛星
即人造衛星。此次用于監測全球糧食狀況的主要是環境一號、高分一號、風云三號這3顆衛星。其中,環境一號、高分一號在1000千克以下,稱作小衛星。風云三號是2400千克,稱作大衛星。我們粗略看看它們的主要用途吧。
環境一號:主要用于環境災害的監測與預報。
高分一號:實現高分辨率+寬覆蓋對地成像。主要用于國土資源調查、評價、動態監測與管理等領域。
風云三號:主要用于氣象監測,能提高環境災害的監測預報水平。
遙感監測
遙感監測技術,是通過航空或衛星等收集環境的電磁波信息對遠離的環境目標進行監測識別環境質量狀況的技術。在這個案例中,就是我國的環境一號、高分一號、風云三號等衛星,正遠距離地采集地球的環境目標的數據,科學家在地面收集整理、綜合分析,以實現對目標的監測、預測。
比起傳統的監測手段,遙感監測在獲取大面積、同步、動態環境信息方面“快”而“全”,是傳統手段手段無法比擬的。因此,遙感監測日益廣泛的推廣應用,如大氣、水質的遙感監測,海洋油污染事故調查等等。我們來看看兩個例子就再清楚不過了。
可可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