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共享經濟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從共享汽車開始,至共享自行車、共享雨傘,直至共享充電寶……共享經濟的風不但沒有停止,反而越刮越烈,也不知道下一步會刮到哪個領域?
而在儀器儀表行業,關于共享儀器的新聞也頻見于報端、電視,一時成為了儀器儀表業界的熱點話題。
那么,什么是共享儀器?它是如何發端的呢?估計許多業界人士也未必清楚。另外,重要的是,它會帶來怎樣的影響?想必許多業界人士也沒有深入思考這其中的危機和機遇。
要說共享儀器的出現,不得不說到2014年底國務院發布的一紙明文,即《國務院關于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國發〔2014〕70號)。它要求擁有大型科研設施和儀器的機構要向社會開放,讓“外人”也能使用上這些科研設施和儀器,一方面減少重復建設和購置,節省國家財政資金;另一方面,這些科研設施和儀器大多是國家財政撥款購買的,因此也是公共的科技資源,應提高它們的利用效率。
《意見》下發的這3年多來,教育部和中科院積極響應國務院的號召。教育部多年前便設立高等學校儀器設備和優質資源共享系統項目,目前中科院、清華大學等著名高校及科研院所,都建立了儀器共享管理或服務平臺。與此同時,各省市(區)也積極響應,如江西、江蘇、四川、云南等省市建立的區域性共享平臺也越來越多,開放了實驗室及儀器設備,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服務平臺。比如四川省,自2017年1月初開放共享儀器服務平臺以來,目前平臺已聚集了15個大類、1300余臺套具有軍民融合特色的大型儀器設備,180余名儀器服務專家,能為社會提供近萬個指標的檢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