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產業轉型成為各國的共識,各國都在積極布局和搶占新的戰略制高點。德國提出了“工業4.0”國家戰略;美國提出了“再工業化”,推進“工業互聯網”戰略;日本、法國等國家也出臺了相關智能制造、工業4.0戰略。
宋顯珠在致辭中講到,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工業經濟的發展,作出了一系列的重大決策部署,今年陸續出臺了《中國制造2025》、《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成立了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等,為中國走向工業強國開出了良方。他指出當“互聯網+”遇上“中國制造2025”,將通過多種政策、生態環境、機制的形成,更有效地推動工業提質增效。在“互聯網+”制造業方面,將通過制造業能力的提升,特別是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來部署技術攻關、技術改造以及相應生態環境建設。他還提到,前期賽迪研究院參與了《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等政策研究和規劃編制工作。在新的形勢和時期,賽迪研究院將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部署,緊緊圍繞制造強國目標,發揮研究院優勢,為推進工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實現工業技術和信息技術的融合和倍增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李毅中從投資角度探討了《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的實施路徑。他指出投資對我國經濟增長發揮了關鍵作用,但仍需要進一步深化投資體制改革,調整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率。一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培育新興產業要同時發力;二是要對傳統產業進行技術改造;三是要加快發展新興產業盡快形成新的增長極。要加快重大科技專項攻關,掌握新產業必須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要從全局出發,確定區域和行業分布,實行差別化發展。新產業要建立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應用和互聯互通的高起點上,防止低水平重復。實施《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行動蘊育著新的投資機遇,但要選準方向、提升效能。
王鵬分析了在經濟轉型背景下我國制造業的機遇和挑戰。他指出要將四個效應轉化為新的發展動力。一是創新效應。企業生產制造模式的重大變革創新,促進產業的新舊交替,形成大量新的市場需求和投資機會,推動整個制造業乃至經濟的增長。二是融合效應。信息技術和制造技術的融合,推動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融合,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從而促進整個經濟結構的變遷和生產效率的提升。三是協同效應。信息技術加速在企業中應用,產業分工模式發生重大變革,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滲透到制造業各個環節各個領域,企業之間逐步形成一個全新的智能化的協同制造網絡,帶來全產業鏈價值的提升。四是先發效應。智能制造在全球的發展方興未艾,我國企業如果先行一步,率先大規模應用,突破關鍵技術,并與我國已初具有時的互聯網產業相結合,很有可能在這個領域形成新的競爭優勢,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他還指出了我國制造業在理念革命、模式轉換、國際分工等方面將面臨的挑戰。
德國弗勞恩霍夫IFAM協會負責人Christian Ruther分享了德國工業4.0在生產工序創新方面的經驗,結合案例介紹了工業4.0的概念、益處和需要解決的若干問題。
王建偉圍繞互聯網與工業融合創新的時代背景、互聯網與工業化融合帶來的三大轉變、工信部在“互聯網+”方面開展的工作及進展、關于推進“互聯網+”與工業融合的初步考慮等內容,發表了題為《順應互聯網+趨勢,加快推進實施〈中國制造2025〉》的演講。
創客全球孵化器、硅谷創客資本、華制國際CEO趙勝,GE工業互聯網大中華區總經理楊濤、工信部賽迪研究院工業科技研究所副所長張義忠教授,分別就全球視野下的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通往下一次的工業革命、智慧升級中國制造等話題發表了主題演講。大會由華制智能董事長夏妍娜女士主持,中國工業評論雜志社社長馮鋼出席了本次會議。
來自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研究院、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中國人工智能學會、中國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德國STAUFEN、德國SAP、德國西門子、美國通用電氣、中興通訊、紅領集團、新松機器人、沈陽機床等單位的代表近500人出席了大會。
宋顯珠在致辭中講到,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工業經濟的發展,作出了一系列的重大決策部署,今年陸續出臺了《中國制造2025》、《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成立了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等,為中國走向工業強國開出了良方。他指出當“互聯網+”遇上“中國制造2025”,將通過多種政策、生態環境、機制的形成,更有效地推動工業提質增效。在“互聯網+”制造業方面,將通過制造業能力的提升,特別是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來部署技術攻關、技術改造以及相應生態環境建設。他還提到,前期賽迪研究院參與了《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等政策研究和規劃編制工作。在新的形勢和時期,賽迪研究院將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部署,緊緊圍繞制造強國目標,發揮研究院優勢,為推進工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實現工業技術和信息技術的融合和倍增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李毅中從投資角度探討了《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的實施路徑。他指出投資對我國經濟增長發揮了關鍵作用,但仍需要進一步深化投資體制改革,調整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率。一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培育新興產業要同時發力;二是要對傳統產業進行技術改造;三是要加快發展新興產業盡快形成新的增長極。要加快重大科技專項攻關,掌握新產業必須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要從全局出發,確定區域和行業分布,實行差別化發展。新產業要建立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應用和互聯互通的高起點上,防止低水平重復。實施《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行動蘊育著新的投資機遇,但要選準方向、提升效能。
王鵬分析了在經濟轉型背景下我國制造業的機遇和挑戰。他指出要將四個效應轉化為新的發展動力。一是創新效應。企業生產制造模式的重大變革創新,促進產業的新舊交替,形成大量新的市場需求和投資機會,推動整個制造業乃至經濟的增長。二是融合效應。信息技術和制造技術的融合,推動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融合,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從而促進整個經濟結構的變遷和生產效率的提升。三是協同效應。信息技術加速在企業中應用,產業分工模式發生重大變革,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滲透到制造業各個環節各個領域,企業之間逐步形成一個全新的智能化的協同制造網絡,帶來全產業鏈價值的提升。四是先發效應。智能制造在全球的發展方興未艾,我國企業如果先行一步,率先大規模應用,突破關鍵技術,并與我國已初具有時的互聯網產業相結合,很有可能在這個領域形成新的競爭優勢,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他還指出了我國制造業在理念革命、模式轉換、國際分工等方面將面臨的挑戰。
德國弗勞恩霍夫IFAM協會負責人Christian Ruther分享了德國工業4.0在生產工序創新方面的經驗,結合案例介紹了工業4.0的概念、益處和需要解決的若干問題。
王建偉圍繞互聯網與工業融合創新的時代背景、互聯網與工業化融合帶來的三大轉變、工信部在“互聯網+”方面開展的工作及進展、關于推進“互聯網+”與工業融合的初步考慮等內容,發表了題為《順應互聯網+趨勢,加快推進實施〈中國制造2025〉》的演講。
創客全球孵化器、硅谷創客資本、華制國際CEO趙勝,GE工業互聯網大中華區總經理楊濤、工信部賽迪研究院工業科技研究所副所長張義忠教授,分別就全球視野下的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通往下一次的工業革命、智慧升級中國制造等話題發表了主題演講。大會由華制智能董事長夏妍娜女士主持,中國工業評論雜志社社長馮鋼出席了本次會議。
來自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研究院、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中國人工智能學會、中國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德國STAUFEN、德國SAP、德國西門子、美國通用電氣、中興通訊、紅領集團、新松機器人、沈陽機床等單位的代表近500人出席了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