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韓國西江大學聯合全南大學通過模擬電鰻發電原理和結構開發出微小型高電壓能量發生器。該研究獲得韓國科學技術信息通信部、韓國研究財團的項目扶持,其成果發表在能量領域國際學術雜志《納米能量》上。

利用微型設備電源供應裝置,在沒有污染物質情況下,通過離子濃度差發電是該領域研究重點,但目前無污染物質排放供應電源裝置不足,且只能使用陽離子膜或陰離子膜,輸出電壓較低,無法應用于實際。研究組此次開發的高壓能源發生器是模擬電鰻的發電原理,將數千個以上的發電細胞(電鰻體內維持離子濃度差,允許離子選擇性移動的細胞)串聯后,根據離子濃度差,使離子移動時發生了600V的電壓。該技術以陽離子或陰離子的三維納米通道網絡為基礎制作的離子交換膜進行串聯,產生1V電壓。
研究組使離子交換膜之間距離最小化,找到了電鰻發電細胞膜之間相似的距離,發現在人工單一存儲單元中產生的電壓與電鰻發電細胞中產生的電壓非常相似。研究人員稱,在小體積中產生高電壓,可以開發植入人體型醫療器械或微型納米機器人設備,通過人體的汗液、血液和尿液獲得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