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韓國媒體22日報道稱,韓國國會議員金鐘懷當天對外公開的資料顯示,2017年9月至今年7月,從福島附近6個縣市出發前往韓國各港口的日本船舶,在過去2年間累計向韓國海域投放了128萬噸“艙內平衡水”。其中,來自核污染高危海域——福島港口的“平衡水”數量多達6703噸。很可能導致韓國水域因此受到污染。
什么是“艙內平衡水”?貨船抵港卸貨后,船身重量會變輕。這時,為了保持船體平衡,一般都會向艙內注入“平衡水”。問題是,一些船舶在福島附近海域注入“平衡水”后前往韓國,會在進入韓國海域后放水,使得這些疑似受到核污染的“平衡水”被排放到韓國海域、污染海水。
韓國的擔心并不是空穴來風。2013年韓國海洋水產部曾對5艘停靠過日本東北部港口的船舶“平衡水”進行過檢測。結果顯示,在4艘船中檢測到放射性物質銫。
據了解,放射性銫具有較大的毒性,較強的穿透性,影響水產品質量安全,必須采取適宜的檢測方法,客觀檢測銫對各類水產品的影響,才能確保水產品質量。常見的放射性銫檢測技術有:γ能譜法、沉淀法、離子交換法、萃取法等。
但是在2013年之后,韓國海洋水產部從未對來自日本的“艙內平衡水”進行過核污染檢測,因此需要盡快對韓國海域是否受到核污染以及對魚類生存環境是否產生影響等進行全方位調查。
在福島核危機前,核輻射檢測設備更多應用于特定專業領域,但如今,這一產業越來越呈現向大眾市場擴展的趨勢。經歷過2013年在來自日本的“艙內平衡水”中檢測出放射性物質銫的事件之后,在近日雙邊關系緊張之際,韓國食品藥品安全處日前表示,還將加大對日本產食品的檢查監測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