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高科技設備和技術的應用,在此次抗擊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進一步用高科技手段來提升社會的應急能力,一方面可以補齊短板,另一方面可以刺激經濟。我認為這也應屬于‘新基建’范疇,且市場空間巨大,大有可為。”全國政協委員、高德紅外董事長黃立日前在接受上證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高德紅外高德紅外是此次抗疫中的模范企業之一。作為工信部防控疫情物資企業名單的首批入選企業,疫情發生以來,高德紅外累計安裝了逾2萬臺紅外人體測溫產品,“火眼金睛”筑牢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日前,公司收到了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醫療物資保障組的感謝信。
此次參加全國兩會,黃立準備的三份提案均是圍繞應急能力建設來展開。“一是全面構建智慧森林防撲火基礎設施體系;二是有序開放空域;三是探索消防救援隊伍院前急救新模式。”黃立說,疫情防控期間,他一直在武漢,除帶領公司參與一線抗疫之外,也對企業如何快速恢復發展進行了很多思考。“從我們的經驗來說,關鍵還是要走高質量發展的道路。”
“硬科技”抗疫有功
“全國兩會的召開,我認為是一個標志性事件,那就是我們國家的經濟、社會、生活正逐步回歸正常。”黃立認為,我國的疫情能快速得到有效控制,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和技術的運用功不可沒。
“譬如健康碼,能準確有效地分類識別每個人的實時健康狀態。剛開始可能會有些不習慣,但正是這么一個小程序,為復工復產提供了保障,可以做到低成本有效防范疫情。類似舉措都得益于科技手段的進步。”黃立表示。
紅外測溫產品是基層日常防控篩查的最主要“武器”。
“這次疫情,讓更多的人了解了紅外產業。提起紅外,很多人會想到高德,其實不僅我們公司參與了,很多公司也作出了貢獻,高德只是其中的一員,我們一起為大家的安全、健康提供守護。”黃立謙虛地說。
黃立認為,紅外測溫設備的大量應用,得益于近年來國內紅外產業的進步,尤其是以公司為代表的少數企業在芯片探測器領域的突破。
與2003年抗擊非典時相比較,便可直觀體會其中的差異。當年,作為國內唯一一家具有規模化量產能力的紅外設備公司,高德紅外奉命緊急為火車站、機場等特殊場所安裝紅外監控系統,并因此“一戰成名”。
黃立回憶,當年公司累計安裝的紅外監測設備不到1000套。
“當年沒有芯片,產能受限。現在不一樣了,可以說是,要產多少就能產多少。”黃立說,經過10多年的努力,公司不僅攻克了關鍵技術,而且產品的性能也已達到全球領先水平。“有了芯片,不僅我們自己可以做設備,還可以支援國外。”
據介紹,高德紅外全自動紅外熱成像測溫告警系統,可做到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場所進行大面積監測,快速找出并追蹤體溫較高的人員,且能做到精準識別,確保不遺漏目標,還可避免其他高溫物體的干擾。
“疫情發生以來,我們提供了接近3萬臺套的相關產品。”黃立說,曾經的“奢侈品”現在已經廣泛應用在企業、學校、商場、寫字樓以及政府機關等人流量密集的場所,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提供安全保障。
“新基建”大有可為
這次疫情給部分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造成了較大影響,如何實現突圍?
“部分企業遇到了特殊的困難,一是市場需求衰退,有些企業復工了,但是訂單沒有了;二是供應鏈成本在增加;三是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依然存在。”黃立說,國家層面已經出臺了各種幫扶政策,預計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政策出臺。“這個時候一定要有信心,辦法總比困難多。”
在黃立看來,疫情給經濟和企業帶來考驗的同時,也催生出一些新的機會,譬如“新基建”。“國家發改委進行了全新的定義,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這是一個大方向,很多產業都有提檔升級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