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接到通知到投入使用,中間僅花了12個小時,便將高精地圖掃描與相關設備準備到位。廣州自動駕駛汽車在本次抗疫中快速形成的“戰斗力”并非偶然,而是中國自動駕駛產業發展逐步成熟的一個典型案例。
自動駕駛發展的關鍵是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依托的是機器的深度學習與算法優化。得益于ICT行業的強大實力,與傳統燃油車相比,我國自動駕駛擁有了不錯的發展基礎。從全球自動駕駛的發展情況看,第一陣營主要是中國與美國,兩者仍在探索著不同的發展路徑;而傳統汽車強國中的德國、日本、韓國則位居第二陣營。
從我國自動駕駛現階段的發展看,呈現出波浪式前進態勢。從去年開始,自動駕駛又呈現出一個新的小高潮,最為關鍵的是,商業化模式上逐步走出了模糊狀態,自動駕駛企業開始選擇了不同的賽道。
一方面,整車企業抓住“智能升級”的紅利,通過快速迭代,將L2級自動駕駛系統快速普及,強化了自身的產品競爭力,同時培育了消費者對于自動駕駛的偏好度。另一方面,之前商業化模式不太清晰的全棧自動駕駛解決方案企業,正在逐步分化到不同的賽道中,譬如有導入無人重卡業務,有導入無人巴士業務,不少企業在各自細分領域相繼取得了一些成果。
這種“漸進式”與“跨越式”的不同發展模式成效顯著。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隨著扶持政策的逐步落地,自動駕駛在中國的發展將迎來一個“高速期”。
更為重要的是,我國自動駕駛已經呈現出全產業鏈“全面開花”的態勢,譬如上游的感知系統,包括激光雷達、高精地圖等;中游的平臺層,包括智能駕艙平臺、自動駕駛解決方案以及車聯網TSP平臺等;下游的整車廠和第三方服務等,都取得了快速發展。
正所謂“全產業鏈強,才是真正強”,自動駕駛技術要實現全球領先,必須培育核心關鍵技術的自主可控,避免再出現任何一個環節的“卡脖子”。
自動駕駛技術雖然發展加快,也必須警惕“浮夸作風”,尤其是在資本逐利的影響下,更需要客觀看待,避免盲目樂觀與錯誤引導消費者。譬如,部分企業為了吸引眼球,在推廣上一味地夸張,混淆概念,采用“L4級別量產搭載”等宣傳方式,這種浮躁的做法反而不利于產業的健康發展。
南方日報記者 郭小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