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熱像科技也提示了民用市場拓展的風險,相較于軍用領域,民用領域尚處于成長初期,部分行業領域紅外產品應用普及率不高,存在民品市場開發短期內達不到預期效果的風險。
曾向供應商采購熱像儀
熱像科技存在供應商集中度較高的情況,2018~2020年,公司向前五名供應商合計采購的金額分別為1734.17萬元、1613.13萬元、6054.66萬元,占采購總額的比例分別為61.28%、51.84%、57.37%。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熱像科技前五大供應商時注意到,在2018年前五大供應商中,除第二大供應商為探測器之外,其他主要供應商的采購內容均為熱像儀。而在2019年、2020年,前五大供應商中只有上海譜盟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仍在提供熱像儀,其他主要供應商的采購內容則變為鏡頭、電機等零部件。
對此,熱像科技表示,主要原因系2019年公司隨著自身發展戰略的調整,減少了貿易業務占比,自主品牌紅外熱像產品的生產和銷售規模增加。
實際上,熱像科技最初就是以經銷商形式進入紅外熱像行業的。根據其2014年申請掛牌新三板時對反饋意見的回復,在公司行業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后,開始結合不同行業的客戶需求,自主設計、研發配套軟件,再由服務、軟件領域逐步轉變結合軟、硬件設計、生產制造及銷售為一體的商業模式,從而在紅外熱像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
而熱像科技直到2018年仍大量采購熱像儀產品,采購的熱像儀與公司銷售的熱像儀是否有所區別,與曾經的供應商是否會產生直接競爭?為什么2020年仍在采購熱像儀產品?熱像科技并未對此進行說明,在主要競爭對手中,也只是列舉了高德紅外、大立科技、睿創微納等幾家上市公司。
對于IPO相關事宜,今年7月28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致電熱像科技并發送了采訪郵件,但截至發稿,尚未獲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