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重慶川儀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川儀股份”)技術中心流量儀表研究所,墻上“這里研制世界頂級流量儀表”的標語令人震撼,標語之下,一群科研人員正在埋頭苦干。
2021年11月18日,重慶川儀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流量儀表生產車間,機器人正在焊接傳感器。記者 張錦輝 攝/視覺重慶
“我們擁有獨立的研發中心,建有同行業領先的研發與測試平臺,形成了產品技術開發、工藝質量保證和技術管理支撐的技術創新體系?!?1月19日,川儀股份總工程師王剛在接受重慶日報記者采訪時說,作為國家級技術中心以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核心主體,川儀股份擁有多層次技術創新平臺,截至今年上半年,在研國家及省部(直轄市)級科技項目 40 項,擁有有效專利688項,共參與國家及行業標準制修訂170余項。
川儀股份的前身,是1965年從上海、江蘇、遼寧等地內遷重慶的四川儀表總廠,是國家重點布局的全國三大儀器儀表基地之一。經過50多年的建設、改革與發展,如今川儀股份已成為國內綜合性自動化儀表制造領先企業。高精度智能壓力變送器、智能電磁流量計、智能執行機構、智能閥門定位器等主力產品,已達到國外同類產品水平,部分產品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憑借這些亮眼的創新“成績單”,在當天召開的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川儀股份榮獲2020年度重慶市企業技術創新獎。
川儀股份總工程師王剛。記者 張錦輝 攝/視覺重慶
建立全系列技術創新人才隊伍
對于王剛來說,這個獎沉甸甸的。從大學畢業進入川儀股份至今,20余年已過去,回憶起與公司共同奮斗的歷程,他更是感慨萬千。
1997年,王剛畢業后到川儀股份沒幾個月,就被抽調到北京搞技術攻關,一個月補貼加工資有1100元。這在當時,已是高薪。
“當時很觸動啊,在北京住賓館,還拿那么高的補貼”他說。
這背后,是公司對于技術人才的重視。2003年,川儀股份推出首席專家制度,并集中有限資源最大限度地向技術中心、向一線技術骨干傾斜,鼓勵科技人員安心搞研發,不斷強化的技術人才儲備為公司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如今,川儀股份已經建立起以首席專家、首席設計師、技術帶頭人為主體的全系列技術創新人才隊伍,值得一提的是,年輕科研人員占了半數以上。
2021年11月18日,重慶川儀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流量儀表研究所,在國家重大專項中承擔重要研究任務的研發工程師李強(右)正在和同事討論技術細節。記者 張錦輝 攝/視覺重慶
由“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
“‘自主創新’作為立身之本、強企之道。公司研發投入逐年增加,研發費用率超過6%。不斷推進新產品和新技術研究與產業化,讓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持續提升,銷售收入穩步增長?!蓖鮿偨榻B,瞄準世界儀器儀表技術發展的前沿,他們通過自主創新,突破和掌握了一批核心技術,逐步實現過程控制儀表由“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飛躍。
高精度智能壓力變送器是石油、化工、冶金、煤炭、電力等重化工行業智能生產線的關鍵設備,綜合技術含量極高,最能體現一個企業的研發能力,被業內譽為自動化儀表“皇冠上的明珠”。
“我們曾引進外資合作,但要掌握關鍵技術,還得靠自主創新!”王剛說,為摘取這顆“明珠”,川儀股份領導親自掛帥,從各分子公司抽調技術骨干,調配專業設備,在長達8年的時間里,持續不懈的刻苦攻關,成功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精度智能壓力變送器,經測試,指標達到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
面對行業技術的快速發展,他表示,“十四五”期間,川儀股將繼續聚焦工業自動化儀表及控制裝置主業,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全方位加快主力產品提檔升級,積極培育更多的世界級產品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