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感器作為新技術革命和信息社會的基礎核心元器件,是數據采集至關重要的功能器件,其源源不斷采集的數據,是感知、傳輸與處理信息系統中奔騰不息的新鮮“血液”。
作為儀器儀表大行業中的一個備受矚目的細分行業,我國傳感器產業發展呈現方興未艾之勢,預計2021年,我國傳感器市場將達近3000億元規模之巨。
洞察傳感器發展新趨勢,主要呈現智能化、微型化、集成化、國產化、集群化、定制化“六化”特征。
本文為《洞見:傳感器發展新趨勢》之下篇,著重闡述“六化”特征其中之“國產化、集群化、定制化”三大特征。
國產化
傳感器國產化率日趨提升,是我國傳感器發展一大必然趨勢。
我國傳感器產業經過多年發展,現已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與技術創新體系;然而相較歐美發達國家尚有差距,尤其是高端傳感器長期受制于人,其關鍵技術“卡脖子”現象不容小覷,特別是智能汽車、科學儀器等領域高端傳感器被歐美企業占據了諸多市場份額。
為此,大舉突破高端傳感器關鍵技術“卡脖子”瓶頸制約,全力打好高端傳感器核心技術攻堅戰,卓有成效實現國產替代,毅然走出一條高端傳感器產業國產化發展之路,既是當務之急,也是大勢所趨。
近幾年來,隨著政策支持、技術創新與資本加持,我國傳感器產業發展風起云涌,諸如歌爾股份、華天科技、士蘭微電子、航天電子、匯川技術、萬訊自控、漢威科技等一大批傳感器優質企業脫穎而出,在中高端傳感器國產替代中風生水起。
可以預料,隨著我國傳感器上中下游產業鏈融合水平不斷提升以及“產學研用”有機結合技術創新體系的日益健全,找準找對傳感器尤其是高端傳感器“卡脖子”關鍵技術領域的突破路徑,我國傳感器產業優化與升級的國產替代之路將愈走愈寬闊。
集群化
傳感器產業集群化布局,我國傳感器發展一大顯著趨勢。
綜觀我國傳感器產業分布格局,現已初步打造了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中西部以及東北五大產業集群。統計數據顯示,在傳感器上市企業構成分布中,來自長三角區域的傳感器上市企業占比迫近四成;其余則是來自珠三角、京津冀、中西部以及東北的傳感器上市企業,其占比大致相當。
就智能傳感器產業而言,以上海、江蘇、浙江為重點的長三角智能傳感器產業集聚區已蔚為可觀。據稱,國內五成以上的智能傳感器企業,現已聚集長三角區域,該區域已然成為我國智能傳感器產業核心集聚區。
上海嘉定作為上海集成電路產業“一體兩翼”規劃布局中的“北翼”,著力打造智能傳感器全產業鏈,大力建設上海智能傳感器產業園,構建智能傳感器創新高地與產業集群,區內已集聚智能傳感器及物聯網企業逾200家,預計2025年產值將突破千億元大關。
江蘇無錫高新區作為無錫物聯網產業核心區,是全國率先將智能傳感器產業等物聯網技術與應用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新區。無錫高新區現已構建起較為完整的智能傳感器產業體系,在研發、設計、制造、后續產業應用與組件支撐上,匯聚了中科院等國內頂級科研團隊與眾多龍頭企業。
浙江省作為我國智能傳感器產業發展重點集聚區,全國首個傳感器產業化基地及境內首家上市集成電路廠商士蘭微總部位于杭州,中芯集成電路制造和全球領先的集成電路制造與技術服務提供商長電科技落戶紹興,浙江省智能傳感器產業集聚效應由此彰顯。
與此同時,珠三角、京津冀、中西部以及東北競相打造智能傳感器發展高地,力爭占據智能傳感器產業制高點,智能傳感器產業園呈現燎原之勢。
北京市將高端儀器裝備和傳感器產業列為全市十大高精尖產業體系重要細分領域之一,以懷柔科學城建設為重要契機,將懷柔打造成高端儀器和傳感器硬科技產業基地,為加快建設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提供有力支撐。
廣東省首個粵港澳大灣區智能傳感器產業園于近期揭牌,產業園總占地面積約10.79萬㎡,總投資26.8億元,一批智能傳感器“專精特新”項目紛紛簽約,總投資規模近百億元。
鄭州打造智能傳感谷啟動區,占地337畝,總投資約100億元,啟動區致力于打造智能傳感谷發展先行區、鄭州智能傳感產業引領區、創新科技轉化發布示范區、智能傳感應用共享體驗區。
定制化
傳感器定制化趨勢日益顯現,傳感器產業定制化之路既遠且廣。
由于功能復雜以及應用場景廣泛等因素,傳感器可謂自帶定制化特性,其定制化方案既深且細。